——与《艺术市场》编辑张天羽对话录
作为一位从事中国书画创作60余年,甚至在建国前的解放区内就开始从事美术工作的资深艺术家,李夜冰先生见证了新中国美术事业一路走来的沉浮兴衰。
所以在之前,我本以为李老的画作会以典型的水墨气韵与传统技法见长,然而在我看到李老中国画作品时,竟也“仿佛有那么一二刻让人恍惚起来”——一时间忘却了自己是在观赏国画还是欣赏西画——撼人心魄的色彩渲染、中国画几乎无法完成的西画空间效果,甚至还有明暗、色差、写实等等典型的西画之韵,将中国画的中的笔墨、线条与色彩的要素近乎完美地揉捏在一幅幅气韵生动且别具一格的作品里,让人一时间应接不暇。
依稀记得徐悲鸿、林风眠等老一辈大师曾经作过这样融会贯通的尝试,面对着这些有着“大师遗风”的中国画作品,我有太多太多的思绪与疑问想得到画家的诠释与解答,那就从李老的画作给人的那种最直接扑面而来的色彩震撼开始好了。
《艺术市场》(下简称《艺》):众所周之,在我们今天艺术评论界,一般在品论传统的中国画作品时,都绕不开也回避不了“笔墨、线条、意蕴”的三大内容,给之后的任何或优或劣的论断与品评定下了一个基调式的框架。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专业品论的标准,再久而久之竟成为一种被艺术家恪守的创作的标准,普及型地在当今的中国画坛荡漾开来。所以我们不禁要问李先生:是什么让您大胆地将其他艺术家专注于“笔墨、线条、意蕴”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色彩、空间等方向上来呢?您觉得这样的处理的优势在哪里?现在我们也都知道您在色彩运用上的成就,能否为我们讲讲这方面的心得?
李夜冰:你首先谈到的是品论传统中国画时恪守的“笔墨、线条、意蕴”这三大内容的创作标准,我想通过两个具体的实例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山西有一位德高望重的美术界的老前辈赵延绪先生,享年103岁。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学习西画,回国后专攻中国画,他的学生很多都是大家,如力群、闫丽川等。他对中国传统画的笔、墨、水都有很深的研究,但他的中国画作品的艺术成就并不明显。再者,很多人说黄胄画毛驴是为了练笔墨,我认为他是通过熟练的笔墨去塑造生动的毛驴形象。一个是脱离了生活的笔墨,一个是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通过笔墨去塑造形象,效果大不相同。这就说明一点,艺术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决不是死搬笔墨、线条的。笔墨、线条是通过塑造形象才能体现出艺术效果的。
关于色彩,有人说:“墨色”代表传统,是高雅的,色彩是低级的,俗气的。我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是非常喜欢色彩的,如过传统节日,喜庆大事时,在厅室院落里,张贴了年画、门神、对联、剪纸等,把自己的服饰和环境都装扮的红红绿绿、艳丽多姿,你能说他不是传统吗?这就是说墨与彩,并不代表雅与俗,关键是如何去表现。
你提到,我是如何将“笔墨、线条、意蕴”上的注意力转移到色彩、空间等方面来的。其实不然,我并没有“转移”,我非常重视中国画的笔墨精神、笔墨思想、笔墨技法。如果你仔细观看一下我的多幅作品,你就可以发现整体内容的笔墨精神,和以书入画的用笔与优美的线条韵律。所不同的是以色代墨和色墨混用,更加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赋予了它的时代气息。在具体色彩运用上,我是融以线为主的中国画色彩、以光源为主的西画色彩、以及民族的和西方的装饰性色彩为一体。装饰性色彩灵活多变、可舍可取,在两种色彩之间可起到调和的作用。根据主题的需要去选择色彩的倾向。整体画面在丰富的色彩中,保持着书写的力度。
《艺》:刚才我们说到中国画的标准问题,其实无论怎样,就像西方艺术家永远有着西方艺术的决定权一般,中国画是标准归根到底还是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定的,无论是“笔墨、线条、意蕴”也好,还是“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也好,在当今中国画坛对中国画标准问题与发展方向众说纷纭的时候,相信这种针对标注和发展方向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过。那么您对此的抱有什么样的观点呢?新时期中国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最适合中国画的未来发展之路究竟在何方?
李夜冰:说到中国画的评品标准,我认为中国画的标准是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既有连续性又有不同性,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去品说作品的优劣。一幅优秀的作品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比如说以上谈到的有人说墨就是传统,色就不像中国画和把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绝对的对立起来。我认为这种想法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就拿建国以来讲,中国画家掌握了素描写生的技法后,成就了一批大家,它非但没有减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而且更加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特别是人物画)。如蒋兆和、黄胄、李可染、石鲁、方增先、关山月、傅抱石、亚明、周思聪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大家们虽然没有更多的谈论“笔墨”,但他们各位的笔墨并不差于今天画坛上的画家。起初有些老画家不承认黄胄的画是正规的中国画,认为是速写。这种声音今天听不到了,而且对他的作品评价越来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创作的主题更广泛,风格更多样,品说作品的标准,也应随着时代而发展。
《艺》:作为老一辈的艺术家,您却被艺术评论家们以“时代的眼光”“现代的意识”作评,甚至有人在看见您的作品之后抱以“新锐艺术家”论调,近80岁的高龄,60余年的创作历史,我们很惊奇您没有成为大众习惯的理解意义上的“恪守传统的卫道士”,而是一位不断开拓创新不断有新的尝试的艺术家,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对中国画传统的理解、传承和创新的呢?
李夜冰:谈起传统,我就想到我们习惯用的两句话“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认为继承传统要有广大的包容性,要有更大的空间吸取养分,来不断丰富我们的传统艺术。传统就像黄河水一样,只有汇纳百川,才能发扬光大。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历代名家之画论、画迹等方面都有了完整的记载,作品便有了有序的传承(主要是文人绘画)。但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样,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戈鼎纹样,战国时期的帛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瓦当……这个时期的作品大部出自于工匠之手。虽然没有完整的文字记载,但流传下来的极少作品,本身也已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雄宏博大的精神世界。更有寺观、墓室壁画、民间美术等,真是浩如烟海,精华取之不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继承发扬。我们中国的“文人画”提倡诗书画印结合,提倡画外功,画修养,给绘画注入了更深的文化内涵,是我们传统绘画中的精华,应该很好地继承发扬,这无可非议。但不应视文人画为唯一正统而排斥其他,如敦煌、永乐宫的壁画作者,并不见得有所谓的画外功,但他们作品的艺术成就并不低于文人画。又如上海一位大家程十发先生,他就是吸取了民间艺术的养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我们应该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汲取多方面的艺术养分,去丰富我们的传统艺术。但是学习传统不能学古不化,正如石涛所言“有法必有化”,“借古开今”。又如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似”齐白石要死,难道“似”黄宾虹就不死吗?学习传统应持辩证的态度,有分析地去学习继承,取其精华,其目的是为了“化”,为了艺术的创新。
《艺》: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现在已经是您画作首要的特点之一了,在很多大师与著名评论家眼中,您近乎完美地兼收并蓄着中国精神与西方神韵,甚至有人认为您是“在世界的高度来把握我们中国的艺术”。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能让您对外来艺术的精髓有着如此深刻的理解并能信手拈来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当中去的呢?这和您遍及世界五大洲的游历有关吗?您对外来艺术的态度甚至是感情又是什么呢?您又是怎样看待中外艺术之间的关联呢?
李夜冰:关于中西方艺术,我认为应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各种艺术,不能为了强调自己的优长而说的玄而又玄,把别的艺术贬的一钱不值,这是不公平的。关于东西方文化之优劣,可以说成了一个持久的热门话题。在我看来,一切民族的文化传统中都具有优秀的成份,它们同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就艺术来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他各自的特点(指的是艺术的主流),如欧洲的古老、美国的现代、日本的精细、拉丁美洲艳丽的桑巴艺术、非洲宏厚的民间艺术等各有特色。有一次我在日本参观毕加索展览,展品中瓷盘上的动物作品,线条简练生动,神气十足,和我国秦汉时期瓦当中的动物图案非常相似。又一次我在亚马孙河畔,印第安人的居住区,看到一些装饰图案和我们民间的回纹、万字纹等纹样也是惊人的相似。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必定是共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也就是说,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都有着不同和相同之处,也有着互相交流与渗透的一面。我们应更加深层次地去认识造型艺术规律的世界性和东西方艺术精华本质的统一性。只有客观地、辩证地吸取外来艺术之精华,经过消化唯我所用。融入传统绘画艺术的时代洪流之中,才能与时俱进,反映出这个伟大时代的特色。
《艺》: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所举“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长久以来美术史中品评传统中国画的六项基本的标准,作为一贯地抱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我听说您在总结了自己60余年创作与研究心得之后,自己也总结出了一套创作中国画的“六法”心得,可谓是一项足够魄力的“创举”了,能为我们具体地介绍一下吗?
李夜冰:关于我绘画技法中的“六法 ”,是我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升华我的艺术理念中,总结出的绘画心得。“六法”之说,首先考虑到的是如何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吸取外来艺术和姊妹艺术之长,来丰富我们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力。着重考虑的是我们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笔墨思想、笔墨技法。所以“六法”在前“四法”中都提到“笔”、“韵 ”、“骨”、“势”。第五法谈“度”,是要把握好内在的笔墨精神的主次关系,强调画面的协调与统一。最后第六法中要强调“神”,作品一切为了所表现的主题精神。这是我在创作中一些体会,仍在探索中,望交流指正。附“六法”诠释:
“以色代墨见其笔”。就是色、墨同时都要见笔。将墨看成色,色看成墨,墨是色的一种,同样都用笔书写。中国画讲究用笔,“笔”就是书写,每笔下去要表现出筋、骨、气、韵、神。笔笔都要有力度、精神和内在功力。
“色墨混用求其韵”。中国画讲墨分五色即:焦、浓、重、淡、轻。笔笔求它的韵味,而且色不压墨。“色墨混用求其韵”就是色墨同时求韵,更融合丰富统一,变化无穷。
“线面结合含其骨”,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表现的景物要有“骨架”就是它的基本结构。一般是用线去表现。“线面结合含其骨”,在表现线面的同时既要重视内在的骨法用笔,又要考虑到整体的块面布局。
“疏密得当观其势”。中国画讲:远观气势近看质。“疏密得当观其势”。就是既要准确合理(指的是艺术的准确合理)地表现客观物体,又要大胆取舍求其总的气势。
“有法无法取其度”。石涛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有法必有化”。“无法”是无定法而用一切法为最高原则。“有法无法取其度”,就是用多种方法表现主题,要适度,要恰到好处,求其画面格调的统一与所表现主题内容的统一。
“有笔无笔重其神”。为了强调作品主题的精神,可用多种笔法,多种方法去表现,加强它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要为主题所用,不要被笔法所限。
融中国画色彩、西画色彩、装饰画色彩为一体,融传统技法与形式构成为一体。程式化方法和新法要根据主题需求,不求一律。
《艺》:最后,作为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一辈艺术家,在您回首所经历与见证的新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之后,为我们展望一下中国画未来的发展趋势吧。我们还想了解下您未来的计划,又会有什么样式是新作与尝试给我们带来惊喜呢?
李夜冰:我认为中国画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时代特点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是本民族多种因素在绘画艺术上的反映,它在反映着这个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
艺术是无止境的,作为我个人学习也是无止境的,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中提高,永远是小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吧。
载于《艺术市场》2009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