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钩沉 > 正文

浅析“唐在河、汾之东”

发布时间:2022-06-29 22:10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李拉弟

 ——兼辩古唐国地望及唐叔虞封地

古唐国中的“故唐国遗址”

上古时期的唐国,在今山西省是共识,毋庸置疑,却因年湮世远和顾炎武关于古唐国论述后,慢慢有了太原(晋阳)和翼城(晋南)的分歧。晋南主要依据是考古工作者在晋侯墓地“发现八组十七座大墓,初步断定是自晋武侯到晋文侯八位前后相继的晋侯及其夫人之墓。墓中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其中五十余件铜器有铭文。特别是1981年出土的饕餮文方鼎,根据鼎的铭文,证明是商王朝的宗庙之器,于西周初年流落到晋国……”(3)晋阳故唐城的依据除了历代史籍所载以外,还有《元和郡县图志》中“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4)的故唐城(一名古唐城)遗址,其颓垣断壁至唐代尚存,至今有遗迹可寻。

唐代李泰撰《括地志》说:“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既然《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图志》两书都有“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的记载,所以要想知道故唐国遗址所在,必须先了解并州城和晋阳县的具体方位。并州城是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环绕春秋晋阳古城扩筑而成,又经东魏、北齐、隋、唐历朝的修葺,成为唐代北都晋阳的西城(唐代北都晋阳有东、中、西三座城池),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于是并州城遂有了西城、府城之谓。历史文献对晋阳府城记载甚明,云天宝元年,改北都为北京。今太原有三城,府及晋阳县在西城,太原县在东城,汾水贯中城南流。《元和郡县图志》还载:“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5)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是晋阳城遗址的中心,村西1公里处尚有长约500米的古城墙遗址,俗称“西坡上”,经考证是刘琨所筑并州城西城垣中间的一段。从这段城墙往南到南城角村二郎庙、往北到罗城村老爷阁旧址(今为太祁高速公路收费站)均有城墙遗址,是许多历史学家和所有晋阳城垣研究者达成共识的有力证据。

“罗城村老爷阁之东,20世纪50年代尚有150余米东西走向的城墙,顺此向东延伸至东关村真武庙北的沙河堰上,有地名‘视汾楼’,乡人传言为城墙角楼,‘视汾’二字即因城东是汾河南流而得;这一段是晋阳西城的北城墙遗址,中间经过原北城北门玄武楼遗址个城北村,城北村即因位于晋阳城之北而得名。据古城营村所存清乾隆四十二年《九渠地亩册》载,视汾楼之南有‘城墙地’;东关村真武庙有碑载‘……东关村,即晋阳之东关也’;今东关村西南七三公路旁有地名‘东阳旱地’,即是《永乐大典•太原府》所载‘东阳门’遗址;视汾楼、城墙地、东阳旱地3处为一条线,是西城东城墙。东关村西东阳旱地往南和南城角二郎庙600米出村均是稻田,地势低洼,河水浸漫,故之西城东南城角无遗迹可考;若按视汾楼、城墙地、东阳旱地一线向南与南城角村城墙遗址向东延伸汇合之处,应是西城的东南角。”(6)并州城(府城)遗址的四至已明,南北长4公里余,东西宽约2.5公里,周四正好符合史载“二十七里”之数。“晋阳县……本汉晋阳县也……在州南二里。”(7)其大致方位也可以确定。

并州城和晋阳县的位置基本确定,那么根据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南半入州城……北半见在”等史载,可以推断出故唐城遗址“南半”被圈入晋阳城中,“北半”沦为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其遗址当在今古城营之北、风峪沙河再北的罗城、城北(已拆除圈入晋阳湖公园)二村之间。“今晋阳古城遗址风峪沙河以北的罗城、城北二村之间,有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俗称‘圪针窝’,其村名由来已久……当是唐代‘北半见在’的故唐城遗址”(8)。我们还可以根据有关史载“古唐城……存者500步……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北半见在”(9)作一个推算,假设南半、北半均为500步,那么故唐城南北长度为1000步;唐代“5尺为步,360步为里”,(10)算下来故唐城的南北长度不会超过1公里,其东西宽度无考。

关于“唐叔虞封地”的分歧

前文已述,唐叔虞的封地即古唐国地理位置所在。“叔虞封唐”的最早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其书云“。成王与唐叔虞燕居,援梧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女。’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其封虞邪?’成王曰:‘余一人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天子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於是遂封叔虞于晋。”(11)《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编撰而成,据说书成之后“布咸阳门市,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12)足见其在先秦学术史和哲学史上占据的某种文化权威地位。成书于西汉时期的《史记》,基本上秉承了《吕氏春秋》中有关“叔虞封唐”的记述,仅仅是将“遂封叔虞于晋”改为“遂封叔虞于唐”,并且增记了唐国的大概位置,“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13)

明、清以前的史学家们多数认为唐叔虞的封地在晋阳,如东汉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晋阳县,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地叔虞”;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太原是也”;杜预注《左传•定公四年》曰:“夏墟、大夏,在今太原晋阳县也”;《明一统志》载:“唐城,即太原县治……唐叔虞祠,在县(太原)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读史方舆纪要》说:“太原故城……古唐国也,相传帝尧始都于此,又夏禹初亦尝都焉。周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虞子燮,以唐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亦谓之大卤……盖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凡六名,其实一也”。时至清初,江苏昆山顾炎武对唐国的地理位置提出异议,认为唐叔虞的封地不在晋阳故唐城,而在晋南翼城古唐村;他在《日知录》中写到:“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之不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冀”。自从顾炎武得出“唐在翼城”结论之后,随即有全望祖、阎若璩等学者持反对意见,(14)但也有徐继畬等人赞同。(15)迄至现在,附和顾炎武的观点越来越多,李孟存、常金仓、王志华、李元庆、陶正刚等都持翼城说;(16)但也有晓山、张亦彭、孟繁仁等坚持“唐在晋阳”说。(17)

查阅资料,阅读到张德一先生的《晋阳史话》。序一中,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胡安平馆长这样评论道:“《晋阳史话》是一部通俗性的史学著作,她以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基础,将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与文学中塑造的人物、事件等进行了深入的辨析,其所关注的不仅是朝代的更替,更有历史细节,书中不乏有许多新的发现和独到见解。她上溯4000年以前的中华文明,下至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初期,以时间为线,讲述了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晋阳史”。(18)作者张德一先生是太原市晋源古城营人,山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对三晋文化研究有突出贡献的民主党派人士;尤其是对太原(晋阳)的历史有深入研究,知识渊博,著述颇丰。书中对“叔虞封地”问题发表了七点看法,力证晋国始祖唐叔虞封唐之地在晋阳。(19)笔者认为其一、二、四、五、六、七条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让人阅读后心服首肯,获益匪浅。唯独有第三条关于“唐在河、汾之东”的看法显得白璧微瑕。于是多方面收集、查阅资料,纵横印证,对太史公“唐在河、汾之东”有一种全新的认识……现在写出来,为张德一先生的学术观点更为完善做出一点有益的补充。

“唐在河、汾之东”的诠释

《史记》曾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20)是由史官世家出身,担任过西汉太史令的司马迁编撰而成;该史记事起于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述史3000余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世家第九•晋》中,把唐叔虞受封的唐国,描述为“唐在河、汾之东”。明末清初顾炎武误解为唐国在“黄河、汾河的东面”,而晋阳在汾河之西,不在汾河的东面,则认为“二水之东”的翼城是叔虞封地。后来虽然有很多学者认为顾氏说法欠妥,却也对“河、汾之东”解释,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束手无策,以至于至今含糊不清……众所周知,“河、汾之东”的“河”是指黄河,“汾”是指汾河,这都是史学界公认的历史,“东”是一个方位词,也是无可非议,关键是必需讲清楚“之”字的真正含义。笔者查阅《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汉字源流字典》(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发现“之”有许多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构成偏正短语,虚化为助词,但其本义当为前往,即由所在的地方去往他处。也能引申为至,直到。如《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史记•项羽本纪》:“之沛公军”;《童区寄传》:“之虚所卖之”;清•彭瑞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欲之南海,何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史记》“唐在河、汾之东”中的“之”应该表现的是本义,那这句话就应该是说“唐国是从黄河流域东面一直到汾河流域东面的广大区域”,也就是说黄河在呈现由北向南的流域时,东面不是只有汾河流域,还有其他……但在汾河流域这一段称作是“河、汾之东”,这样就可以表明澄清“唐在河、汾之东”所表述的真正含义了。了解了“河、汾之东”的真正含义,还不能说明叔虞封唐具体在那一段。从汾河发源地到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3公里。所以就需要更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古唐国的地理位置,具体在哪里,说叔虞封唐的古唐国避不开其在并州城、晋阳县的遗址(地理位置已论证),离不开嘉禾,绕不过晋国;说嘉禾、晋国离不开晋水,说晋水离不开悬瓮山……首先要明确嘉禾是什么?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六版缩印本0869页,解释“嘉禾”,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人视为瑞征。《论衡•讲瑞》:“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非常明确!《水经注》曰:(晋)水出晋阳县西悬瓮山,县,故唐国也。这一观点是历代史学家以及地理学家最广泛认同的、流传年代最长的、历史文化因素最稳定的历史典籍资料。具备这样的条件,印证历史史实,古唐国在晋阳(今太原)的地理位置就坐实了。

笔者的观点,不仅可以从古汉语的语法知识中找到依据,还可以从历史典籍、唐朝河东道所辖州、区、县得到验证。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元年(627年)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十道(后改为十五道),河东道监察区域几乎囊括今山西全境,分别是太原府(领太原、晋阳、文水等十三县)、蒲州(领河东、临晋、襄陵等十三县)、晋州(领临汾、洪洞等八县)、绛州(领曲沃、翼城等八县)、慈州(领吉昌、文城等五县)、隰州(领隰县、石楼等六县)、汾州(领孝义、介休等五县)、沁州(领沁源、和川等三县)、辽州(领辽山、和顺等四县)、岚州(领岚谷、静乐等四县)、宪州(领娄烦、天池等三县)、石州(领离石、方山等五县)、忻州(领秀容、定襄二县)、代州(领雁门、五台等五县)、云州(领云中一县)、朔州(领善阳、马邑二县)、潞州(领上党、潞城等十县)、泽州(领晋城、高平等六县)、蔚州(其中灵邱在今山西),另外还有新州、武州,领地都在河北省。(21)

如今网络十分普及发达,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对于“河东”一词,百度百科这样论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上古尧、舜、禹时代的都城皆在河东。河东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这样的论述与历史不相符合,有点“以点概全”之嫌。宋太祖赵匡胤、赵光义下河东、灭北汉的历史记载于《宋史》中“宋太祖二”开宝元年和“宋太宗一”太平兴国四年,地理位置明确。

故事更是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也衍生出很多与之有关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戏剧曲目《下河东》。说的是北宋初年赵家皇帝征伐北汉的一段故事,五代十国中北汉的疆土即今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包括并州(今太原)、汾州(今汾阳)、忻州(今忻州)、代州(今代县)、岚州(今岚县)、宪州(今静乐)、沁州(今沁县)、辽州(今左权)、石州(今灵石)、隆州(今祁县)、蔚州(今灵邱)、麟州(今陕西省神木)等十二州之地。可见网络诠释的片面性,或者说编撰的内容不准确,有误导之嫌。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史记•世家第九•晋》中“唐在河、汾之东”的正确解释是:“唐国是在黄河流域东面直到汾河流域的东面、与晋水产生交集的区域。”即晋阳(今太原)一带,上古时期的唐国,境内故唐城的遗址仿佛在叙述帝尧早期都城的历史,这正如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叙述的那样: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后又徙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平阳。与《诗.风》为唐国。由此可见,西周初期的叔虞封唐的唐国就是上古时期帝尧的唐国,其子燮父因晋水改国号为“晋”。那古唐国都城的地理位置就是在今太原南(晋阳城遗址附近)。

附:

《晋世家》载:晋姬姓,侯爵,唐叔虞生晋侯燮,燮生武侯曼期,曼期生成侯服人,服人生厉侯辐,辐生靖侯宜臼,宜臼生僖侯司徒,司徒生獻侯苏,苏生穆侯弗生及殇叔,穆侯生文侯仇,仇生昭侯伯,伯生孝侯平,平生鄂侯郄,郄生哀侯光及侯缗,哀侯生小子侯,曲沃武公称者,穆侯曾孙,穆侯生桓叔成师,始封曲沃,桓叔生曲沃庄伯鱓……(22)


注释:(1)《古本竹书纪年辑证》:245页,“十年,王命唐叔虞为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2)《史记•世家第九•晋》。

(3)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载《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李元庆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 年6月版。

(4)《元和郡县图志•河东道二》。

(5)同(4)。

(6)张德一《晋阳“都城”考》,载《山西政协报》,2001年5月11日。

(7)、同(4)、(5)。

(8)张德一《“故唐城遗址”探讨》,载《山西政协报》,2003年7月23日

(9)《永乐大典•太原府》。


(10)《古代文化常识》,杨殿奎、夏广洲、林治金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版。

(11)《吕氏春秋•审应览•重言》。


(12)《诸子百家卷•吕氏春秋•前言》,三晋出版社,2008年5月版。

(13)同(2)。

(14)、见《日知录集解》、《潜邱札记》。

(15)见《晋国初考》、《山西通志》光绪版。

(16)、见《晋国史纲要》,李孟存、常金仓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三晋古文化源流》,李元庆编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三晋一百名人评传》,李元庆、孙安邦主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专集》,李元庆主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7)见晓山《唐叔虞封地问题的商讨》,载《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张亦彭《晋祠文物辩证》,载《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孟繁仁《太原史话•序二》,载《太原史话》,张德一、贾莉莉编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晋阳史话•序一》,张德一编著,三晋出版社,2017年6月版。

(19)《晋阳史话•叔虞封唐之地望》,张德一编著,三晋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0)参阅《史籍举要•纪传体类•史记》,柴德赓著,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编。

(21)参阅《山西历史政区地理•唐朝•河东郡》,张纪仲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版。

(22)《世本八种•晋世家》,中华书局,2008年8月版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ɡouchen/2022/06/1665.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闻喜的后稷庙、回澜塔、牌坊、城门城楼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浅析“唐在河、汾之东”
——兼辩古唐国地望及唐叔虞封地古唐国中的“故唐国遗址”上古时期的唐国,在今山西省是共识,毋庸置疑,却因年湮世远和顾炎武关于古唐国论述后,慢慢有了太原(晋阳)和翼城(... 钩沉 2022-06-29 22:10:13
闻喜的后稷庙、回澜塔、牌坊、城门城楼
山西省闻喜县的得名跟西汉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有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今河南偃师),途经左邑桐乡,闻南越破而喜,遂改桐乡为闻喜。左邑即左邑县,秦始... 钩沉 2022-05-29 20:21:22
总揽晋阳的台骀庙
晋源区王郭村的古迹遗存,最后要讲的就是台骀庙了。庙名为台骀庙,其中供奉的主神当然名字就叫作台骀了。那么,台骀是怎样一个人呢。01先来讲一段民间故事:相传,在距今有5000多... 钩沉 2022-05-25 20:09:50
汾阳峪道河民国往事
峪道河遗址碑,这个碑界定的是这里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我看来,山西汾阳和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一样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汾酒,另一样是贾科长拍的电影。可当我后来读到费正... 钩沉 2022-04-24 13:33:00
卜子夏设教西河地理方位辨
图片说明:前左是2001年立《卜子夏西河业绩碑》,前右是1922年河津县长蔡光辉立《重修先贤子夏墓碑记》,后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知县马辉立《先贤子夏之墓》碑。再后是卜子夏墓,... 钩沉 2022-04-08 16: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