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王郭村的古迹遗存,最后要讲的就是台骀庙了。庙名为台骀庙,其中供奉的主神当然名字就叫作台骀了。那么,台骀是怎样一个人呢。
01
先来讲一段民间故事:
相传,在距今有5000多年的五帝时代,我们太原所在的晋中盆地,是一个只有上游进水口,没有下游出水口的真正的“盆子”,是一片汪洋大泽,上古时的人们将其叫作大卤。后来的人们在有了晋水这样一条小河沟后,充分发挥想象,以后世之名命前世之地,十分可笑地将其称之谓“晋阳湖”。“晋阳湖”周边,都是巨石丛生的山林,无法耕种粮食,人们的生活十分艰难。当时,王郭村这一带,由于相对于南北两边来说,有一片高出水面的平缓之地(后来叫作晋王岭)。便自然地成了部落中人们的聚集之地,也是当时的部落首领召集人们的议事之地。那时高阳帝颛顼的玄冥师(主水之官)昧获罪,昧的儿子台骀承父职继任玄冥师,担当治理水患、疏导河流的重任。台骀的祖父名挥,封地青阳国,台骀的老母亲和妻子都住在这里的山上。青阳国地少人稠到处是大山,大家都想让山下的“晋阳湖”水流掉,能空出这片沃土来供人们居住耕作,于是都把希望寄托在台骀身上。
有一天,风雨交加,天已经黑下来了,台骀乘船赶往家中,朦胧中见一位老翁在钓鱼。台骀断定这位老人不是等闲之人,就将其请回家里,请教治水之策。那老人只笑不开口,台骀以为是嫌自己不恭敬,忙让妻子准备酒菜,请老人上坐饮酒。老人左手执杯,右手用筷子敲击酒杯,“砰”地一声,酒杯被敲了个豁口,酒水从缺口流光了,倏忽之间不见了那老人的踪影。台骀恍然大悟,知道是神仙来给自己点明治水思路。于是台骀踏遍晋阳湖周围的群山,经过反复勘察,勘察到晋阳湖西南角上(隋朝才叫作灵石)那个地方时,发现这里地处下游,山势较薄,比较容易开凿,且洪水可从这儿向南拉一道河槽注入黄河,就确定以这儿为突破口。于是,台骀带领青阳国的青壮年劳力去灵石山上凿石开口。据传说,白天人们挖山一丈,晚上停工后山石就又长高一丈。于是台骀将众人分成数拨,吃住在山头,日夜不停轮流挖山。
当时正值炎夏五月,本就酷热难耐,还得辛苦劳作,长期这么下去,如何了得?再加上带着的食物也不多了,如果不回去拿吃食吧,人们无法坚持。如果回去取食物吧,一停工,那山就又长起来了。如何是好!这消息传回到王郭这边时,聚集在这里的父老乡亲们怜惜在前方劳作的子弟们,怕他们昼夜奋战,顾不上做得吃饭饿垮了身体。想做下饭给他们送去,一则路途远,陆地上无法到达;二则当时还处于原始时代,没有合适的容器。有一位老者看到翠鸟在苇叶上搭的窝,灵机一动,就从水边采下苇叶,把家中所有的粟米等各种粮食和枣儿等干果包在里面煮熟,放在水中的竹筏子上,让其顺流而下,给亲人们送去。五月初五的那一天,在灵石山头挖山开口的人们吃到家里亲人们送来的可口食物,受到鼓舞,干劲倍增,终于在台骀的带领下从那里打开了一个大口子。满湖积水一泄而下,空出了千万倾良田供人们耕种,使太原盆地成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富饶的大平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治水英雄台骀,为了纪念那个五月天里的长途送食的事件,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效仿那次的样子,用苇叶包上粟米和枣儿煮着吃。并把这种食物叫做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不过后来的人们越做越精致,到了现代,人们就只用江米或软黄米加枣儿等粘软香甜的谷物包粽子了。
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向人们说明了两件事情:其一,台骀是早于大禹的治水英雄,大禹活动于约3000年前的部落联盟时代,而台骀却活动于约5000千年前的五帝时代。“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是台骀,而不是有些传说中所谓的大禹。其二,在太原地区,五月端午吃粽子的习俗最早是纪念台骀的,而不是象更大范围内人们所传说的那样是纪念屈原的。因为屈原生于比大禹还晚得多的战国时代,早生的人怎么能模仿晚生的人呢。
02
当然了,如上所讲的这些,只是民间传说,那这些传说有没有依据呢?笔者受命写此文的时候,从2017年4月17日《太原日报.晋韵》版上,看到了我市著名的文史专家王继祖先生写的大块文章《五千年史事,二十座丰碑》中的开篇之作:《台骀宣汾,肇始太原》。在这里把其中的一大段引述如下: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昭公元年》中,这段关于台骀的史料,在太原的五千年史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始载于儒学经典《十三经注疏》的《春秋左传正义》,是记载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晋国北伐盘踞在太原的无终和群狄之役后,晋平公忽然患疾,沉疴不愈,以为是鬼神作祟。为之惶惶终日的晋臣叔向,请教于时访晋国的郑国大夫郑子产。郑子产是春秋时郑国著名大夫,是当时“国际”间闻名遐迩的哲学大师,他侃侃而答叔向之问,讲述了台骀其人,道出台骀宣汾的全部史事。这段史料,不含标点,68字,精悍短小,简明扼要,字字珠玑,不仅信息含量大,而且记事脉络清晰,前因后果完整,全无妄言之讹。好在全文不长,让我们将其译为白话,然后细细缕析。
首句13字:“昔,金天氏有裔子,曰眛,为玄冥师。”告诉我们台骀的父亲叫做眛,是金天氏少昊的裔子,时为治水之官。金天氏少昊是何许人?是传说中的古帝,帝号少昊,实是东夷部族首领。也作少皞,名挚(质)。因修前帝太昊之法,承继太昊之位,故名少昊,又号金天氏。所谓裔子,乃指后人。第二句21字:“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乃说,眛有两个儿子,长名允格,次名台骀,台骀继承了父辈治水之官职,宣泄了汾洮之水,障堵了湖泽,肇始了大原,以为居住之地。第三句8字:“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是说,颛顼帝因此而嘉奖了台骀,并把他封在了新得的汾川之地大原。第四句8字:“沈、姒、蓐、黄,实守其祀。”告诉我们,沈、姒、蓐、黄四个部族,世守着台骀的祭祀。第五句8字:“今晋主汾而灭之矣。”郑子产接着说,如今晋国赶走了无终及群狄,灭掉了原有的部族,主宰了汾河流经的太原。第六句10字:“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这是郑子产,亦或是后来人的感悟:由此而看,这个台骀正是汾河之神了。
这段史料,告诉我们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早在尧舜禹之前的五帝第二帝颛顼的时代,咆哮奔涌于崇山峻岭间的汾河,在冲出山峡涌入太原盆地后,常常改道,水患不已。那个时候,井还没有发明,虽然水患不息,时发不止,但为了生存,人们仍然以命抗险于汾河两岸。形成水患来而亡命,水患去而返回的轮回。或许是受命于帝颛顼,或许是自己的职责所系,台骀便带领太原的先民,与汾河水患拼争。他们清汙除蔽,疏浚了泥沙沉积所堵塞的河道,宣泄了潴留不畅的积水冗沼;他们筑埧修堤,拦阻了肆意横流、危及人命的洪水,使之安澜归洼,形成湖泽。肇始了人们可以聚居的高平之地——太原。
史籍是这样记载的,而民间则是以故事的形式,口耳相传:台骀为父报仇,为救民于水火,矢志不移,不惜足迹遍及三山五岳,求仙学艺,最终除掉霸占汾河、祸害生灵的黑龙,与黑龙共同羽化为太原盆地环周的系舟山、云中山、二龙山、大小卧龙山、龙山、天龙山和看山。时至今日,人们还把太原东部的罕山,民间俗称的看山,称之为台骀山。台骀山上还有当地百姓用砾石为台骀垒塑的巨像。
这个故事,去掉神话和传说的外衣,完全展现了早在五帝时代的这个故事,去掉神话和传说的外衣,完全展现了早在五帝时代的颛顼时期,就有一个叫台骀的人,“宣汾障泽,肇始太原”的史事。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在口耳相传中,披上了“神话”的外衣,被尘封在“传说”的故事中。今天,该是我们还原他“庐山真面目”的时候了:他是太原历史上第一个卓有成效治理汾河的人,他是我们太原的千古先贤,是被神格化了的人。是他宣汾障泽,肇始太原,为我们太原五千年史事,树立了第一座丰碑。”
王继祖先生的文章,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台骀“宣汾障泽,肇始太原”的史实。使民间传说,有了史实的依据,王郭村附近的许多地名和遗迹,也都与这些史料和传说吻合,说明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03
另外还必须说的是,王郭村的台骀庙,还是全世界华人中1亿多张氏族人的祖庭。
关于张姓起源,流行较广的是始祖挥公说。宋代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欧阳修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谱牒学家。他和苏洵创立的编写族谱的体例,被尊为“欧苏体例”。广为后世修谱所效法。挥公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说,自宋代起伴随私修族谱的兴起和盛行,广泛流传开来。根据考古资料,最早的石箭镞是在山西朔州峙峪遗址中发现的,约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黄帝时代已普遍出现了石箭镞,因此,挥在总结劳动人民实践经验基础上发明弓矢,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挥为张氏开宗立姓之始祖也是可信的。
挥公的封地在何处?很多张氏族谱和方志都记载在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明嘉靖年间张宪、张阳辉主修的《张氏统宗世谱·本原纪》载:“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在山西太原府属之地。挥生昧,为玄冥师。昧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掌水旱厉疫之职,即山川之神也。世飨其祀,今太原县有庙存焉。”清乾隆《清河张氏宗谱·古今世表图》载:“挥、封国尹城,在山西太原府。”清嘉庆《张氏合修家谱、宗庙》载。“始赐姓张挥公,庙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尹城里。”清光绪《清河张氏宗谱·张氏古今通派分迁地舆图考》载:“山西通派,尹城派,始祖挥公受封之国,昧公居之,在今太原府太原县”。光绪《旌阳张氏通修宗谱·本源宗支》载:“尹城派始祖挥公,所居之地在山西太原府太原县,有庙存焉.”明万历《太原府志》卷八载:“台骀泽,一名晋泽,太原县南十里。晋水下流,汇而为泽……其傍有昌宁公庙,即台骀神也。”清道光《太原县志》卷三载;“汾水川祠即台骀神庙,在晋泽南王郭村(王郭村北原来有一大片湿地,当地人就作台骀泽)。节度卢钧改今名。晋封昌宁公,宋封灵感元应公,赐额曰宣济庙,有掌禹锡所撰碑记。”经实地考察,今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确有台骀庙即张氏之祖庙存在。因此,张氏始祖挥公受封于太原尹城里,这是明清两代许多主持修谱者和纂修方志者一致的看法。
太原地区有名的文研究专家王建霓先生,也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第表》“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子孙赐姓张氏”和《左传·昭公元年》中的有关记载,考证出王郭村台骀庙里的台骀,虽然是被当作汾水之神来供奉的,但因他是张氏的三世始祖,在没有发现或发现不了张氏一世祖、二世祖遗迹的情况下,说台骀庙是张氏的祖祠,也是十分入情的,无可非议的。尽管在山西汾河流域的其他地方也偶有汾神台骀的庙宇,但王郭村的台骀庙历史最久。据《左传》记载,早在公元前451年,即晋平公时代,台骀庙(昌宁公祠)已是古迹。据专家考证,在当今的华夏大地上,有史传可查的最早的人文建筑,除了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外,就是太原王郭村的这座台骀庙了。
现在王郭村的许多地名都能与这些史料相吻合,村西有青阳沟、青阳河、青阳庙等有名的遗迹。在青阳沟南有张家坟沟,沟中有张姓墓葬群,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沟旁还住着为张姓看过坟的殷姓人家。台骀庙,是中国第一个氏族家庙,也可说是中国除陕西黄帝陵之外的“第二人文古迹”。可惜台骀庙因年代久远,几曾沧桑,至今只剩一楹小殿和一尊塑像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太原市南郊区政协发起成立了张氏研究会,并组织中国谱谍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海瀛、太原地区的著名文史专家、学者王建霓、袁汉城、高荫桐、郭永安等编写了《张氏始祖在太原》一书,以详实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证明了王郭村的台骀庙作为张氏的祖庙是无可辩驳的。这一成果,得到了海外张姓族人的广泛认同,曾有多个海外张氏寻根团来此寻根祭祖。当时张氏研究会还制定了台骀庙的修复计划,可惜因种种原因至今未能付诸实施。近年来,晋源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晋源新区建设一个公园命名为昌宁公园,还计划把在建的一条大街命名为昌宁大街。对王郭的台骀庙亦制定了详尽的保护和开发规划,让我们拭目以待。
据说,王郭村的台骀庙在宋代时曾经大修过一次,使台骀庙成为南北长四里,东西阔二里的巨型庙宇,也成为台骀庙最为辉煌的全盛时期。笔者在阅读手头的关于台骀庙的资料时,发现了一篇文笔堪与《岳阳楼记》比肩的美文,了解了一个政绩远胜于滕子京的能臣。巧的是,这篇文章的诞生年代,与《岳阳楼记》基本相同。文章的作者是宋代曾任并州通判(行政副长官)的掌禹锡。这位能臣名叫李若谷,曾任过并州知州,他当并州知州(行政长官)时,政声甚佳,宋史有载。从并州回去后,还和包公一样任过“龙图阁直学士”,知过开封府。就是在他们的任期内,重修并扩大了台骀庙的规模,细细读来,其与岳阳楼及《岳阳楼记》的产生何其一致啊。可惜因范仲淹威望过高,《岳阳楼记》影响太大,使这段善举,这篇美文,未能广为传世,惜乎!现将全文照录如下:
《重修昌宁公庙碑记》
大卤□区,禹贡冀州之域。有虞划疆分野,置十二牧,并居一焉。朝家削平僭垒,徒治唐明,慎择人实艰其才,非皇僚硕望莫预兹选,故有绥边之略,干剧之能者,始臻嘉矣。迨于六十载,时称得人。
昌宁公即金天氏之遐裔,世长水官,通汾洮,障大泽,而能世续其业,以处太原。春秋左氏纪之详矣。在昔建祠,居泽之阳,渊渟神瀵,洪波浩渺;蒲苇蕃朊,鱼鸟游泳;力田生聚,赖其遗利。或水潦作□,一时缺雨,府帅以牲币祭之,必如响应之验。及天有六气,晦民生疾,编氓以豚蹄祝之,多获勿药之喜。故晋阳境中,博询群祀,最越前古。晋天福中,始有封公之号,著于地志。冬官贰卿李公,辄自枢密,来牧是邦。以敏识周通,宏才博洽:一之曰,举其条教;二之曰,除其冠攘;三之曰,访其疾苦;四之曰,抑其权豪。明足以照奸,惠足以美俗,清素可以轨物,端悫可以律人,崇礼让以化下,秉公正以御物。吏胥累息而祇役,民人安堵而受赐。庶务修举,千里亿宁。丰茂之岁既召,缪戾之气不作。然后恢阐横全,施文教化;明练师律,备武径也;树艺五谷,邵农功也;导达沟渎;丰财利也;慰荐贤能,以进贤也;招延隽异,以礼士也。期月之内,报政军府;圆土弥岁,鞠为奥草;逮天恩施,眚狱无累系,惟率吏拜诏而已。止以劳军壁、迓使轺为务。
公一日颂春,在候刺举列城,历游境内,谒经疑灵府,目堂宇庳陋,像设错翳,怃然兴叹弗怡者久之。谕僚属曰:夫圣人之制,而在方策,泽施于民,以死勤事,以劳定国,能御大灾,能捍大患,非此五者,不在祀典。昌宁公生则以劳定国,没则能御大灾,千祀而下,英风不泯。虽饰庙貌,多历年所,芜废已甚,人将安仰蒯良所馆,犹一日必葺,矧清洁告虔之地。栋宇摧□,风雨弗蔽,欲邀福于生民也,爰削需心,特申谕旨。乃命清源县尹薛宗孺总领役事,平晋簿闫焕躬督之。由事料版筑,度财用、涓吉日、集庶功,一毫之费仰给于长官,千秋之作乐推于庶士。无扰民力,无夺农时,无伐林麓,无烦朴杖。经始于启蛰,落成于小满,仪容俨然,夏屋轮焉,庭户殖殖,寝庙奕奕,鼎新制度,恍如神化,皆出于公之精力也。议者谓:公宣扬中外,郁然时望,非敢以狱事为寄。入参柄政,致君如尧舜,跻民于仁寿,则是祠也。遐迩乞灵,怀我夙爱;乐章以歌之,鼎铭以识之,流芳徽于不朽矣。凡作正殿并配东西两庑,高扉前启,子亭中峙,复设厅事于后,为待宾之所,举其成屋八十有二楹。乃俾顽卤,刻石纪事,辱公齿眷,不敢固辞。
昔孔融以甄子孝闻,配享邑社;刘涓以太伯庙毁,遽修衡宇;垂诸信史,播厥清芳,有以见英雄藏事,古今一致。惟公欠次,授方面之重寄,为王国之藩屏,推本俗尚,深烛治体,民庶安其业,颂声载乎路。
髋髀游刃之余,以兴利革弊为己任;顷出守潭缮完传至今。状元紫微宋公为之记。迩来坐镇并土,营构林亭,复令嗣、令内翰述其事。二贤鸿笔,时称后来之燕许。仆阅其文,则神气殚竭,辄露嗤鄙;用副指令,愧梼昧华,固不能征公之茂勋休德。姑以直一书其事,谨而目之云尔!
登载在《张氏始祖在太原》一书上的该文由袁汉城先生点校,笔者手头还有袁先生的译文。因篇幅所限,在这里只好将译文割爱了。文中关于晋阳、关于台骀、关于王郭的丰富信息,只好请爱好文史工作的读者们自行发挥解读了。
自此,本章标题所言的“古村文脉五千年”就有了依据了。近年文史界旅游界说起海内各地的名胜古迹时,有名言曰“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既然是“五千年文明看山西”,那我们山西五千年的文明在哪里呢?我们不妨从北到南择点一下:古都大同,是北魏时期的,距今也就1500年的样子;忻州的五台山,是佛教名山,佛教传入中国最多2000年;太原的晋祠,是周朝的,距今也就3000年;夏县的禹王庙、历山的舜王坪,临汾的尧庙,基本是一个时期的,最远距今约有4200年。而王郭村的台骀庙和昌宁公台骀的活动遗迹,是可以追遡到史前的颛顼时代的,据中国历史纪年表,颛顼高阳帝活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514~2437年,距今约有4500多年的样子,台骀是颛顼帝的玄冥师,应当和颛顼为同时的人物。由此看来,山西境内最接近5000年的古迹,就是王郭村的台骀庙和台骀活动遗迹了。在此,王郭村的人满可以这样自豪地说:
三晋之魂哪里寻?
王郭村里昌宁公;
天下张姓根何系?
晋阳湖畔尹城里。
- 闻喜的后稷庙、回澜塔、牌坊、城门城楼
- 山西省闻喜县的得名跟西汉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有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巡幸缑氏(今河南偃师),途经左邑桐乡,闻南越破而喜,遂改桐乡为闻喜。左邑即左邑县,秦始... 钩沉 2022-05-29 20:21:22
- 总揽晋阳的台骀庙
- 晋源区王郭村的古迹遗存,最后要讲的就是台骀庙了。庙名为台骀庙,其中供奉的主神当然名字就叫作台骀了。那么,台骀是怎样一个人呢。01先来讲一段民间故事:相传,在距今有5000多... 钩沉 2022-05-25 20:09:50
- 汾阳峪道河民国往事
- 峪道河遗址碑,这个碑界定的是这里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在我看来,山西汾阳和两样东西联系在一起,一样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汾酒,另一样是贾科长拍的电影。可当我后来读到费正... 钩沉 2022-04-24 13:33:00
- 卜子夏设教西河地理方位辨
- 图片说明:前左是2001年立《卜子夏西河业绩碑》,前右是1922年河津县长蔡光辉立《重修先贤子夏墓碑记》,后是清乾隆四十一年河津知县马辉立《先贤子夏之墓》碑。再后是卜子夏墓,... 钩沉 2022-04-08 16:24:05
- 小人书
- 生命是自然雕琢的璞玉,信仰是时间考验的尊严!小时候,小人书是我的偷心神曲。想拥有神笔马良的画笔,曹冲称象的智慧;故事在书里,梦想在心中,萌生自强不息的力量。长大了,... 钩沉 2022-03-25 22: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