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钩沉 > 正文

品鉴太原

发布时间:2022-03-20 11:10  |  来源:龙潭书院  |  作者:王一新

居太原九年,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浓缩这座城的精神,然迄今未果。无论是从上古4500年前的帝尧唐都算起,还是从2500年前的晋国古城算起,太原城在中国、在这个地球上都是极少数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要凝炼这样一座城的精神,仅从日常柴米油盐的咸淡中是很难窥见的,往往要透过一些重大变局关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肖像,才能捕捉到它内在的精髓。游猎这座城数千年的过往,在它历史的天空中,有若干重大的历史事件,就像时空中不灭的星辰,一直辉耀着这座城,标注着这座城。从中,我隐约窥见了这座城粗犷的轮廓和这座城里的人们独有的风骨和品格。

1.jpg

故事一:春秋末年,晋国衰微,豪强并起。2476年前(晋哀公三年),智、韩、魏三大宗族围攻驻守太原城的赵襄子。三年围困,汾水淹城,太原军民虽困孤城,悬釜而炊,搭棚而居,易子而食,但仍然坚韧不拔、誓死不降,最终反败为胜,直接促成了韩赵魏三国分晋,推动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故事二:1264年前(大唐肃宗至德二年),史思明率十万大军直扑大唐北都太原。彼时,长安洛阳皆已被安禄山叛军所陷,唐玄宗逃蜀避祸,唐肃宗临危继位,太原守将李光弼、太原府尹王缙(大诗人王维之弟),面对强敌,率万余残兵,以人在城在的英雄气概,血战史思明大军50余日,取得了太原保卫战的最终胜利。此战,不仅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更是为大唐能够续命140多年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故事三:895年前(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军在完颜宗翰统率下,强攻太原城,守将王禀和知府张孝纯在皇帝已经下旨将太原城割让给金国的背景下,宁死不奉诏,率城中居民,坚守孤城,誓与太原城共存亡。史载,城中人众粮乏,三军先食牛马骡,次烹弓弩筋甲,百姓煮浮萍皮糠以充腹,但城中军民仍然顽强坚守了250多天。在太原沦陷之际,守将王禀身背宋太祖赵匡胤的画像,和儿子一起跳入汾河。金军破城后,城中居民死亡殆尽,王禀被金军剁为肉泥。

这样的故事在太原的历史上不止于此。西晋刘琨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守孤城太原10年,像钉子一样钉在敌人的心脏,至死不弃,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千古绝唱;1042年前(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赵光义亲临太原城下(北汉小朝廷的首都),纵使十万大军也难以撼动这座城。后来虽然守城者投降并打开了城门,然而城内的百姓,依然不肯归顺,城破后,与宋军展开残酷的巷战。最后,赵光义愤恨于军民的死守,忌惮太原出天子的传说,下诏火烧水淹太原城,千年晋阳古城从此归于一抔黄土;377年前(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大军围攻太原城,山西巡抚蔡懋德誓众死守,本已杀出重围,但见手下士兵尚未冲出,抱定“吾封疆之臣,应死封疆”的决绝,再次杀入城中,自缢殉国。

……

这些顶天立地的历史人物,荡气回肠的历史故事,就像时空雕刻大师一样,将太原城的形象刻画得棱角分明、栩栩如生。

忠诚,是这座城的底色。李光弼、王缙为了大唐的安危,即使是螳臂也要誓死挡住史思明雷霆万钧的战车;王禀、张孝纯,哪怕已被皇帝下诏抛弃,也要为了祖宗、为了信念舍命守护这方故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它不是一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就可以解释的,这里有忠义、有信诺、有使命、有责任、有大爱。上不负皇天后土,下不负黎民百姓。这种精神传承至今,成为这座城的基本品格。今天,这座城的人们,即使被称为“煤黑子”,也要点亮全国一半的灯;宁可自己承担新冠病毒输入的风险,也要为首都做好入境航班分流;即使自身困难重重,也要全力以赴,为国家做好能源保供。当好首都的护城河,是这座城的历史责任。这种忠诚,已有了几千年的传承。这样的情怀,流淌在这座城的血液中,永不枯竭。

刚烈,是这座城最能打动人的特性!打不垮、砸不烂,向死而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风骨啊!北朝多少年,五代多少载,几多豪强几多枭雄,太原城头,王旗变换,你方歌罢我登台,留下几多千古绝唱。这座城的刚烈,让人敬畏让人胆寒,历史上若干次城市保卫战,不仅武将不畏死,文官守节操,就连普通的黎民百姓也愿意跟着一起抛头颅洒热血。明末清初,傅山拒不为满清蓄发,致力反清复明二十年,即使是康熙皇帝宽宥其罪,免试授予内阁中书之职,仍不受,避居乡间,以草民自居。这种刚烈源自何处?有人说,它源自这座城数千年民族融合中特有的草原民族率性彪悍的基因,但我觉得它更深层次的源泉是信义和忠诚。

智慧,是这座城市的傲骄。在冷兵器时代,这座城的每一场保卫战都集中展现了它的政治军事外交智慧。当年的赵襄子在长期被围困,城池即将崩溃的危亡时刻,以“唇亡齿寒”的道理,成功游说韩魏两大宗族,不仅分化瓦解了敌方联盟,而且成功反败为胜;西晋刘琨,遭敌大军围城,在城中军民绝望之际,一袭白衣月夜登楼,演绎了“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千古传奇;大唐李光弼,面对强大的安史叛军,广聚民智,创造新的战略战术,不仅研发出巨型的抛石车,更是以地道战出奇制胜一举瓦解敌军。这座城的政治家们更是以其杰出的政治智慧彪炳青史。西汉刘恒太原扮猪十六年,一朝终于吃得老虎,开启大汉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被毛主席赞为“太原公子,褐裘而来”的李世民,雄才大略,创造了大唐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他的后辈同乡狄仁杰,也是足智多谋,至今依然圈粉无数!

与时俱进是这座城深沉的特质。有人说,这座城的“忠”有些愚忠,有人说,这座城的“刚”略显刚愎,这都只是看到了表象。事实上,这座城同样在审时度势,如滔滔黄河,虽千回百绕,依然滚滚向东。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座城和这座城里的人们,在重大历史关头,从不糊涂。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父子毅然从这座城起兵,创立大唐,肩负起振兴华夏的历史使命;刘继业,为北汉守太原,曾大败北宋十万精兵,然五代十国,天下纷争,生灵涂炭,天下一统乃时代大势,刘继业遂归顺大宋,更名杨业,成为大宋抗辽的先锋大将,成为了戏台上忠君爱国的“杨令公”;辛亥革命爆发,这座城在中国北方率先举起义旗,上任仅23天的山西巡抚陆钟琦被杀,这座城率先进入民国时代。今天,在转型发展的历史关口,这座城先行先试,争当示范,与深圳、桂林等城市一起被国家确定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为全国乃至全球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探路。

九年间,我曾在古晋阳的遗址边闭目追思,与先人神交,领略深谋远虑的赵简子、白衣飘飘的逆行者刘琨和大唐李家君臣筑城时的雄心大志,我也曾站在新太原督军府内的梅山顶上,凝望北宋大元帅潘美和大明晋王朱棡再建新城时的风采;我曾上台骀山,拜谒汾水之神,感念他润泽三晋的功德,我曾登庙前之巅,俯瞰这座城的历史变迁。然先贤已去,汾水长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正让这座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是新中国,还是共产党。从迎泽大街开始,乘长风,拓龙城,一路向南,向南再向南,今天,一座更现代化的潇河新城,正在拔地而起。“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品鉴一座城,不能仅论其躯壳,更在悟其精神。太原这座城的先贤如满天星斗,然我最佩服之人不是已被电视剧神化的狄公怀英,而是一个外乡人,他叫于谦。

生长于钱塘江畔的于谦,是明朝山西第一任巡抚,在这个任上他一干19个年头,我查勘《山西通史》,明清两朝山西前后234任巡抚,任职时长无出其右。于谦12岁写出传世诗篇《石灰吟》,在山西工作期间,清正廉洁,勤政爱民,正如他《咏煤炭》诗中所写“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真正让我佩服的是于谦离开太原后的作为。回京次年(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北元,在土木堡被俘,大明江山震荡。危急关头,于谦深谙国之大者,以江山社稷为重,力排众议,拥立景泰皇帝,虽一介儒生,却排兵布阵,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为大明续命两百年。于谦本可拥立英宗两岁儿子为帝,自己成为一代权臣,但他胸怀全局,国事为重,为了挫败北元携英宗以令大明的图谋,选择拥立英宗之弟;于谦既为景泰帝重臣,但又逆景泰之心,从北元迎回英宗,这种无我的境界,正是践行了他在《石灰吟》中所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虽含冤屈死,但后世明清两朝不断为其加封。今天,他与岳飞齐名,在西子湖畔受万人瞻仰。

我钦佩于谦,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浓缩了太原人忠诚、刚烈、智慧、与时俱进的全部特质和胸怀天下的气度、青史留名的气节!在我心目中,他几乎是一个完人!他的这些品格是与生俱来,还是得益于十九年中太原城历史文化的滋养,我无从考证。但无论如何,这座城不能忘了他,这座城不能没有他,他是这座城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灯塔。他的精神光芒足以穿透悠远深邃的历史时空,投射到今天,也足以穿透混沌迷失的人性,激活人们沉睡的初心。

1.jpg

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最大的数字,然9年光阴终太短,要真正读懂这座城,读懂这座城里的人,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ɡouchen/2022/03/1633.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晋东南炎帝遗址遗迹考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品鉴太原
居太原九年,一直希望能找到一个恰当的词来浓缩这座城的精神,然迄今未果。无论是从上古4500年前的帝尧唐都算起,还是从2500年前的晋国古城算起,太原城在中国、在这个地球上都是... 钩沉 2022-03-20 11:10:13
晋东南炎帝遗址遗迹考
每一个民族无疑都是从远古走来的,虽因史前史之旷远杳渺而难以确证诸多事由,但从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到尧、舜、禹,与之相关的历史却被一代代华夏子孙传诵着,并且... 钩沉 2022-03-20 10:57:28
保晋公司 敢于向帝国主义抗争的山西民族商人
脱胎于保矿斗争中的保晋公司,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逻辑和历史必然性。保晋公司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下曲折发展,成为振兴民族工业,特... 钩沉 2022-03-19 21:08:37
“买东西”二解
说起购物,人们大多习惯说“买东西”,从来没有人说“买南北”。这个问题,崇祯皇帝早在明朝末年就提了出来,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一下子问得翰林院内诸位博学之士无以作答。当时... 钩沉 2022-03-11 21:13:06
山西闻喜为龙文化发祥地
龙的传说,最早始于山西南部的闻喜县。“闻喜”这个县名,得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是全国2000多个县中唯一带“喜”字的。古人视蜿蜒东流的黄河为中华龙脉,视万里长城老龙头及... 钩沉 2022-03-11 21: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