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槐香。
吃槐花拨烂子、槐花饺子正当时,野外槐树下少不了摘槐花的人。
槐,中国古老的树种,颇有历史底蕴、人文精神,还有很多精怪故事、传说典故,槐树也就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只是这两种槐不同。能吃拨烂子用的槐叫洋槐,那种有故事、有文化的槐叫国槐;五月开花的是洋槐,也叫刺槐;国槐开花要到七八月,花期三个月左右;洋槐开得恣意,国槐开得含蓄。
太原中心城区的古老街道上的古槐,皆为国槐,证明着这座城市的古老。街道两旁大多植的是洋槐,开花时意味着夏日的到来。洋槐进入中国的历史还不够悠久,也就百十年,自然也就没有那些古槐的沧桑岁月感。
在中国大多数带了“洋”字的东西,多半是漂洋过海来的,非本土国产。据青岛一些村庄的旧志记载,1898年,德军侵占青岛地区后,要求引种刺槐树。1899年,德国人役使民工,先后在黑山一带种植刺槐、马尾松200余亩。刺槐耐旱,繁殖力强,逐渐长成整片的棘子林,漫山遍野。靠近刺槐林的田地多减产,刺槐树砍了烧柴又扎手,老百姓对这种带刺的树印象不好,习惯称为“鬼子林”。这是关于洋槐进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也就是说刺槐传入中国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百余年间,因为刺槐的繁殖力非常强,它可以种生,也可以根生,加之用途广,发展得较快。如今已广泛分布于东北铁岭以南至长江流域,每年刺槐的始花期也成为中国很多地区夏季开始的物候指示。
洋槐的历史不过区区百年,国槐的历史却至少已有四千年。而且食用槐的经验和历史在山西是颇为悠久的。
夏朝的第八位国君名为姒槐(前1894-前1851),其在位44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即有了九夷来朝,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代来临。槐,大约便是从姒槐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绵延四千年,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到了周代,宫廷外要求种植槐树和棘树,当天子会见群臣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要面向三槐而立,群臣则立于左右九棘之下。九棘,据学者们考证,是一种酸枣树。后来,“三槐九棘”就成了一种礼制,再后来人们便喜欢在家门前种下槐树,寄托一种希望,盼望家中能出三公宰辅之才。槐树在西周时还是社树之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会根据方位不同而种不同的树。周代郊祀在春夏秋冬有四祭,种不同的树种,以确定不同的方位。《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槐树是区别社坛方位和大小的重要标志。
大约也是因槐植于社坛旁,故而也被人们赋予了某种人文精神,晋国侠客鉏麑(chu’ni)受命刺杀赵盾,但他不忍伤害忠义之臣,又为难无法向晋灵公交差,最终他选择了触槐而死,槐树在晋国侠客的心中,有神圣地位,它代表着忠诚信义。
到隋唐时,科举渐兴,考试的时间正是夏秋之际,槐花盛开,白中略带黄绿色,于是有了“槐花黄,举子忙”的说法,“槐黄之喜”也成了金榜题名的又一说法。
在山西,自明代之后,槐更被赋予了家国故里的深意。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背井离乡时折一枝槐,种在新的土地上,慰藉思乡之情。槐,怀也,种槐之人有一颗怀乡之心,有槐之地便是难舍的家国。
槐在华夏大地上有深根,有深意,更有妙用。
槐花和槐的果实能制成染料染布,槐豆能制酱油、醋等。用槐叶还可以做凉面,名为“槐叶冷淘”,这种食物是唐代的宫廷食品。唐制规定,夏天朝臣们上班,皇家会提供工作餐,在给这些上班的官员提供的食物中,就有这种槐叶冷淘,是一种冷面,有解暑功效。杜甫《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在诗中写了这种面食的做法:用面与槐叶、水等调和,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用凉水汀过后食用。
对百草的了解,莫过于中医,历史上河东地区曾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等神医活动。到了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今河津龙门人,他曾说过一句话——“为人子不知医,不足以为孝。”将中医知识与为人孝道联系在一起,这对中医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通医术、擅百草,风靡大唐。唐代读书人必读医书,他们对植物的了解非常丰富,这也为各种植物广泛走入人们生活有了促进作用,饮茶之风也是从唐代开始盛行,各种带着药效作用的植物以不同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饮食中。
吃凉面跟夏天最配,最早始于何时,尚未考证出个究竟。不过唐代吃冷淘,也就是凉面,又称过水面的习俗已经很流行了。宋代所写的《唐会要·光禄寺》记载:“夏月,冷淘,粉粥。”仇兆鳌注:“以槐叶汁和面为冷淘。”可见,当时所谓的冷淘凉面就是用槐叶汁加工的。槐叶在古代本草类书籍记载中,有治心烦闷乱、治痔、下血、明目等作用,到近代还认为新鲜槐叶置沸水中冲洗净,捣烂如泥状,敷患处可以治疗慢性湿疹。
到了北宋时期,人们还用槐叶制茶。《图经本草》中说槐树“初生嫩叶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槐叶可吃可做茶饮,就连槐树幼苗都是可以吃的。
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晋人多食槐叶,又槐叶枯落者,亦拾取和米煮饭食之。尝见曹都、谏真予述其乡先生某云:世间真味,独有二种,谓槐叶煮饭、蔓菁煮饭也。乙卯见赵六亨民部言食槐芽法:炸熟置新砖瓦上阴干。更炸如是三过。绝不苦。”可知当时三晋人民很擅长吃槐叶,新鲜的能吃,枯落的还能吃,还有独特吃法,保证吃不到槐叶的苦味。
不过吃了上千年的槐叶冷淘也有退出餐桌的时候。到了清代《帝京岁时记》中对夏至习俗的记载时,这一天京师家家户户都吃冷淘面,但是各种花色的过水面中唯独没有了槐叶或者甘菊所做的冷淘。可见,槐叶冷淘这种面食已经退出了餐桌。
一碗槐叶冷淘,从帝王餐桌到百姓食谱,最终消失,只能在旧时的食谱和节日习俗中寻找。也有人说,如今的菠菜面就是脱胎于槐叶冷淘,那所有冷面全部可以这么说。槐叶和菠菜叶还是有区别的,自然各有其用。今后是否还有人会把槐叶冷淘这种凉面开发出来,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一定要先辨别清洋槐还是国槐。
吃槐花拨烂子、槐花饺子正当时,野外槐树下少不了摘槐花的人。
槐,中国古老的树种,颇有历史底蕴、人文精神,还有很多精怪故事、传说典故,槐树也就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符号。
只是这两种槐不同。能吃拨烂子用的槐叫洋槐,那种有故事、有文化的槐叫国槐;五月开花的是洋槐,也叫刺槐;国槐开花要到七八月,花期三个月左右;洋槐开得恣意,国槐开得含蓄。
太原中心城区的古老街道上的古槐,皆为国槐,证明着这座城市的古老。街道两旁大多植的是洋槐,开花时意味着夏日的到来。洋槐进入中国的历史还不够悠久,也就百十年,自然也就没有那些古槐的沧桑岁月感。
在中国大多数带了“洋”字的东西,多半是漂洋过海来的,非本土国产。据青岛一些村庄的旧志记载,1898年,德军侵占青岛地区后,要求引种刺槐树。1899年,德国人役使民工,先后在黑山一带种植刺槐、马尾松200余亩。刺槐耐旱,繁殖力强,逐渐长成整片的棘子林,漫山遍野。靠近刺槐林的田地多减产,刺槐树砍了烧柴又扎手,老百姓对这种带刺的树印象不好,习惯称为“鬼子林”。这是关于洋槐进入中国的最早记录,也就是说刺槐传入中国至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百余年间,因为刺槐的繁殖力非常强,它可以种生,也可以根生,加之用途广,发展得较快。如今已广泛分布于东北铁岭以南至长江流域,每年刺槐的始花期也成为中国很多地区夏季开始的物候指示。
洋槐的历史不过区区百年,国槐的历史却至少已有四千年。而且食用槐的经验和历史在山西是颇为悠久的。
夏朝的第八位国君名为姒槐(前1894-前1851),其在位44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即有了九夷来朝,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代来临。槐,大约便是从姒槐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绵延四千年,融入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到了周代,宫廷外要求种植槐树和棘树,当天子会见群臣时,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要面向三槐而立,群臣则立于左右九棘之下。九棘,据学者们考证,是一种酸枣树。后来,“三槐九棘”就成了一种礼制,再后来人们便喜欢在家门前种下槐树,寄托一种希望,盼望家中能出三公宰辅之才。槐树在西周时还是社树之一,也就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会根据方位不同而种不同的树。周代郊祀在春夏秋冬有四祭,种不同的树种,以确定不同的方位。《尚书·逸篇》载:“大社唯松,东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槐树是区别社坛方位和大小的重要标志。
大约也是因槐植于社坛旁,故而也被人们赋予了某种人文精神,晋国侠客鉏麑(chu’ni)受命刺杀赵盾,但他不忍伤害忠义之臣,又为难无法向晋灵公交差,最终他选择了触槐而死,槐树在晋国侠客的心中,有神圣地位,它代表着忠诚信义。
到隋唐时,科举渐兴,考试的时间正是夏秋之际,槐花盛开,白中略带黄绿色,于是有了“槐花黄,举子忙”的说法,“槐黄之喜”也成了金榜题名的又一说法。
在山西,自明代之后,槐更被赋予了家国故里的深意。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背井离乡时折一枝槐,种在新的土地上,慰藉思乡之情。槐,怀也,种槐之人有一颗怀乡之心,有槐之地便是难舍的家国。
槐在华夏大地上有深根,有深意,更有妙用。
槐花和槐的果实能制成染料染布,槐豆能制酱油、醋等。用槐叶还可以做凉面,名为“槐叶冷淘”,这种食物是唐代的宫廷食品。唐制规定,夏天朝臣们上班,皇家会提供工作餐,在给这些上班的官员提供的食物中,就有这种槐叶冷淘,是一种冷面,有解暑功效。杜甫《槐叶冷淘》诗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人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杜甫在诗中写了这种面食的做法:用面与槐叶、水等调和,切成饼、条、丝等形状,煮熟,用凉水汀过后食用。
对百草的了解,莫过于中医,历史上河东地区曾有扁鹊、张仲景、华佗等神医活动。到了唐代,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今河津龙门人,他曾说过一句话——“为人子不知医,不足以为孝。”将中医知识与为人孝道联系在一起,这对中医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时间,通医术、擅百草,风靡大唐。唐代读书人必读医书,他们对植物的了解非常丰富,这也为各种植物广泛走入人们生活有了促进作用,饮茶之风也是从唐代开始盛行,各种带着药效作用的植物以不同面目出现在人们的饮食中。
吃凉面跟夏天最配,最早始于何时,尚未考证出个究竟。不过唐代吃冷淘,也就是凉面,又称过水面的习俗已经很流行了。宋代所写的《唐会要·光禄寺》记载:“夏月,冷淘,粉粥。”仇兆鳌注:“以槐叶汁和面为冷淘。”可见,当时所谓的冷淘凉面就是用槐叶汁加工的。槐叶在古代本草类书籍记载中,有治心烦闷乱、治痔、下血、明目等作用,到近代还认为新鲜槐叶置沸水中冲洗净,捣烂如泥状,敷患处可以治疗慢性湿疹。
到了北宋时期,人们还用槐叶制茶。《图经本草》中说槐树“初生嫩叶可炸熟,水淘过食。亦可作饮代茶。或采槐子种畦中,采苗食之。”槐叶可吃可做茶饮,就连槐树幼苗都是可以吃的。
明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晋人多食槐叶,又槐叶枯落者,亦拾取和米煮饭食之。尝见曹都、谏真予述其乡先生某云:世间真味,独有二种,谓槐叶煮饭、蔓菁煮饭也。乙卯见赵六亨民部言食槐芽法:炸熟置新砖瓦上阴干。更炸如是三过。绝不苦。”可知当时三晋人民很擅长吃槐叶,新鲜的能吃,枯落的还能吃,还有独特吃法,保证吃不到槐叶的苦味。
不过吃了上千年的槐叶冷淘也有退出餐桌的时候。到了清代《帝京岁时记》中对夏至习俗的记载时,这一天京师家家户户都吃冷淘面,但是各种花色的过水面中唯独没有了槐叶或者甘菊所做的冷淘。可见,槐叶冷淘这种面食已经退出了餐桌。
一碗槐叶冷淘,从帝王餐桌到百姓食谱,最终消失,只能在旧时的食谱和节日习俗中寻找。也有人说,如今的菠菜面就是脱胎于槐叶冷淘,那所有冷面全部可以这么说。槐叶和菠菜叶还是有区别的,自然各有其用。今后是否还有人会把槐叶冷淘这种凉面开发出来,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一定要先辨别清洋槐还是国槐。
相关标签:无
相关文章
- 续范亭 革命者的情怀
- 续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续范亭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 钩沉 2021-06-20 20:13:15
- 嘉康杰:培养爱国学生 播撒革命火种
- 生平简介嘉康杰,又名嘉寄尘,生于1890年,1939年11月18日牺牲。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加... 钩沉 2021-05-14 18:35:55
- 在这里,平城点燃革命星火
- 近日,记者来到大同市北苑路北辰花园住宅小区附近,入眼是熙攘的车流和遍布周边的商场、饭店,一派繁华城市的景象。小区内车来人往,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进出的居民脸... 钩沉 2021-05-06 22:01:39
- “钟声”与“留言”里的家国情怀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数据报告每天12名观众敲响13声“和平大钟”,每年很多参观者留言书写和平寄语,今年以来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hel... 钩沉 2020-12-16 22:44:07
- 楼阳生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
- 楼阳生强调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质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核心景区林武出席12月1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他强调,要... 钩沉 2020-12-16 2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