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逸周书》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阻、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
人类文明曾经发展出三种文化形态,分别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生在高寒草原地带,如历史上的日耳曼、匈奴、突厥、鲜卑等民族。游牧文化随着迁徙大部分接受了农耕文化或商业文化,目前文化区域已经很小。
商业文化发展在滨海地带及近海岛屿,主要有古希腊、罗马文化,随后还发展出了近现代欧洲文化和文明。还有就是农耕文化,发生在河流灌溉的平原之上,有埃及、两河、印度和中国,一直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国文化。
任何一个文明的诞生都不会一夜之间凭空产生,它都是从原有文明中创新发展形成的,神农炎帝首创的农耕文明,也是从伏羲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
史书上关于伏羲氏的记载相对争议很少,基本可以认定他的部族在黄河上游甘肃一带活动,从上游沿河向中下游繁衍发展。从后代对伏羲氏的描述上看,伏羲氏当时应该是渔猎、采摘的生产方式,还严重地依附于自然环境。因为四季更替,冬季天寒地冻是无法采摘的,因此需要在植物籽实成熟的秋季大量采集并储藏,确保仓储的籽实要足以度过隆冬甚至与来年秋收相接。由此就产生了采集成果的管理行业——仓储。仓储要量入为出,他们就采取了结绳、刻画的方式记录,这也是文字诞生的由来。
相传仓颉造字也许就是因为他得自仓储管理的实践,而仓颉就是因职业而获得的姓氏。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他们熟悉了一些作物的生长习性,也许有一年,他们发现仓储的籽实发芽了,无法再脱壳食用,便将这些籽实抛弃到了洞外的空地上,结果“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些籽实竟然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从这个现象中受到启发,萌生了人工种植作物的念头。随着部落的繁衍,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采集渔猎,甚至往往不能如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最熟悉作物习性,并且具有开拓精神的探索者用火烧开聚居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播撒采集的籽实,开始了人工种植的第一步,这就是“刀耕火种”的来历。
他的创举成功地解决了部族的食物难题,于是被人们尊为农神,推举为部落的首领。以渔猎采摘为主的原始农业开始演化为耕种与渔猎采摘并列的生产方式,神农时代宣告开启。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偏远地区并未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比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西南十万大山中的很多少数民族仍然坚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而2007年时还在偏远的云南边陲拍到了刀耕火种的照片,这也为我们重现史前的场景提供了参考。
从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粟作农业的发展时间大体如下:早在距今3.4万年至9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初期,采集狩猎的古人对狗尾草等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就已经开始(考古挖掘的宁夏水洞沟第2地点、吉县柿子滩第14地点和第9地点及东胡林、转年、上宅、南庄头等可以佐证)。
到新石器定居社会产生的同时,以黍类为主、粟类为补充的植物取食结构就相当普遍,从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到磁山-裴李岗文化,再到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500—6000年左右),基本贯穿整个北方地区。从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看,C4植物不仅被普遍利用,而且取代了野生植物资源(绝大部分是C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猪的驯化大致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中期以后,北方地区环境适宜的范围均转入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形态,肉食主要来自于家猪。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河中游的太行山区域是中国粟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从高平周边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位于陵川的“塔水河”遗址传递了2.6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活信息,此时人类还以采摘渔猎为生,而在沁水“下川遗址”中,发掘出距今1.7万年用于加工粟类谷物的石磨盘,显示出当时已将禾粟类植物作为主要进食来源和选育对象。
在高平市的羊头山上,至今还有“神农井”“五谷畦”等遗存,据传是炎帝选育五谷之地。高平境内不仅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等成体系的祭祀建筑,各村普遍建有炎帝庙,至今完整保存的还有40多座。这些也充分证实当地把炎帝作为五谷之神尊崇的现实。
如今的高平大约还真得到了神农炎帝的衣钵传承,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小米、黍等小杂粮种植势头良好,成为炎帝文化旅游的特色产品。同时,高平自古种粮养猪,不仅探索出了“地埂桑”的立体农业模式,还形成了“种植玉米——磨制淀粉——粉渣喂猪——猪粪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规模型养猪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是国家级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国百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传说中提到了“神鸟赐嘉禾”“上天盗谷种”的典故,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干扰了我们对炎帝精神的认知。
神农炎帝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他的抗争、探索、奉献精神还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发生在山西南部、东南部的女娲补天、神农尝药、精卫填海、大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人类文明曾经发展出三种文化形态,分别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游牧文化发生在高寒草原地带,如历史上的日耳曼、匈奴、突厥、鲜卑等民族。游牧文化随着迁徙大部分接受了农耕文化或商业文化,目前文化区域已经很小。
商业文化发展在滨海地带及近海岛屿,主要有古希腊、罗马文化,随后还发展出了近现代欧洲文化和文明。还有就是农耕文化,发生在河流灌溉的平原之上,有埃及、两河、印度和中国,一直延续下来的只有中国文化。
任何一个文明的诞生都不会一夜之间凭空产生,它都是从原有文明中创新发展形成的,神农炎帝首创的农耕文明,也是从伏羲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
史书上关于伏羲氏的记载相对争议很少,基本可以认定他的部族在黄河上游甘肃一带活动,从上游沿河向中下游繁衍发展。从后代对伏羲氏的描述上看,伏羲氏当时应该是渔猎、采摘的生产方式,还严重地依附于自然环境。因为四季更替,冬季天寒地冻是无法采摘的,因此需要在植物籽实成熟的秋季大量采集并储藏,确保仓储的籽实要足以度过隆冬甚至与来年秋收相接。由此就产生了采集成果的管理行业——仓储。仓储要量入为出,他们就采取了结绳、刻画的方式记录,这也是文字诞生的由来。
相传仓颉造字也许就是因为他得自仓储管理的实践,而仓颉就是因职业而获得的姓氏。经年累月的生产实践,他们熟悉了一些作物的生长习性,也许有一年,他们发现仓储的籽实发芽了,无法再脱壳食用,便将这些籽实抛弃到了洞外的空地上,结果“无意插柳柳成荫”,这些籽实竟然茁壮地生长起来,他们从这个现象中受到启发,萌生了人工种植作物的念头。随着部落的繁衍,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多,人们往往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采集渔猎,甚至往往不能如愿。
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最熟悉作物习性,并且具有开拓精神的探索者用火烧开聚居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按照春种秋收的规律播撒采集的籽实,开始了人工种植的第一步,这就是“刀耕火种”的来历。
他的创举成功地解决了部族的食物难题,于是被人们尊为农神,推举为部落的首领。以渔猎采摘为主的原始农业开始演化为耕种与渔猎采摘并列的生产方式,神农时代宣告开启。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些偏远地区并未随着历史发展而发展,比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西南十万大山中的很多少数民族仍然坚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而2007年时还在偏远的云南边陲拍到了刀耕火种的照片,这也为我们重现史前的场景提供了参考。
从近年来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粟作农业的发展时间大体如下:早在距今3.4万年至9000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全新世初期,采集狩猎的古人对狗尾草等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就已经开始(考古挖掘的宁夏水洞沟第2地点、吉县柿子滩第14地点和第9地点及东胡林、转年、上宅、南庄头等可以佐证)。
到新石器定居社会产生的同时,以黍类为主、粟类为补充的植物取食结构就相当普遍,从内蒙古赤峰兴隆沟遗址,到磁山-裴李岗文化,再到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距今8500—6000年左右),基本贯穿整个北方地区。从人骨稳定同位素数据看,C4植物不仅被普遍利用,而且取代了野生植物资源(绝大部分是C3植物)占据主导地位。猪的驯化大致也发生在这一时期。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中期以后,北方地区环境适宜的范围均转入以粟为主的旱作农业形态,肉食主要来自于家猪。
学术界普遍认为,黄河中游的太行山区域是中国粟作农业的重要发源地。
从高平周边的考古发掘情况来看,位于陵川的“塔水河”遗址传递了2.6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活信息,此时人类还以采摘渔猎为生,而在沁水“下川遗址”中,发掘出距今1.7万年用于加工粟类谷物的石磨盘,显示出当时已将禾粟类植物作为主要进食来源和选育对象。
在高平市的羊头山上,至今还有“神农井”“五谷畦”等遗存,据传是炎帝选育五谷之地。高平境内不仅有炎帝陵、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等成体系的祭祀建筑,各村普遍建有炎帝庙,至今完整保存的还有40多座。这些也充分证实当地把炎帝作为五谷之神尊崇的现实。
如今的高平大约还真得到了神农炎帝的衣钵传承,是全省粮食生产大县,近年来小米、黍等小杂粮种植势头良好,成为炎帝文化旅游的特色产品。同时,高平自古种粮养猪,不仅探索出了“地埂桑”的立体农业模式,还形成了“种植玉米——磨制淀粉——粉渣喂猪——猪粪肥田”的循环农业模式,规模型养猪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是国家级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全国百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
需要指出的是,很多传说中提到了“神鸟赐嘉禾”“上天盗谷种”的典故,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干扰了我们对炎帝精神的认知。
神农炎帝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他的抗争、探索、奉献精神还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发生在山西南部、东南部的女娲补天、神农尝药、精卫填海、大羿射日、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都是这种精神的反映。
相关标签:无
相关文章
- 续范亭 革命者的情怀
- 续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续范亭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 钩沉 2021-06-20 20:13:15
- 嘉康杰:培养爱国学生 播撒革命火种
- 生平简介嘉康杰,又名嘉寄尘,生于1890年,1939年11月18日牺牲。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加... 钩沉 2021-05-14 18:35:55
- 在这里,平城点燃革命星火
- 近日,记者来到大同市北苑路北辰花园住宅小区附近,入眼是熙攘的车流和遍布周边的商场、饭店,一派繁华城市的景象。小区内车来人往,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进出的居民脸... 钩沉 2021-05-06 22:01:39
- “钟声”与“留言”里的家国情怀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数据报告每天12名观众敲响13声“和平大钟”,每年很多参观者留言书写和平寄语,今年以来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hel... 钩沉 2020-12-16 22:44:07
- 楼阳生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
- 楼阳生强调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质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核心景区林武出席12月1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他强调,要... 钩沉 2020-12-16 2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