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钩沉 > 正文

拜谒司马温公祠

发布时间:2019-06-23 22:32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史莉

《宋史》载:“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千古传颂,一个天才少年用他的智慧之光点燃一代又一代孩童思想的火花,聪敏好学永远鲜活在人们的记忆中。老去的是时光,不朽的是一部书的光芒,《资治通鉴》,一部皇皇巨著,以永恒的深度和厚重,温润滋养着我们。跋涉到历史纵深处,近距离触碰先贤的思想,沉醉,抑或激越,都难以言喻。

《资治通鉴》,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以“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目的,以历代政治大事为主要内容,注重对治乱兴衰的原因分析与经验总结,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体例严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具有非常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史家之绝笔。毛泽东曾17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司马光使华夏历史生辉溢彩,《资治通鉴》使司马光名垂千古。

夏县,古称安邑,传说是大禹时代的都城,也是夏启建立的夏朝都城,号称“华夏第一都”。北魏孝文帝时更名为夏县,沿袭至今。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黄土地上,曾蕴育了无以计数的杰出人物,宋代名相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温公祠位于夏县水头镇小晁村,是司马光的墓地和祠堂所在地。

暮冬,季节以它不变的姿势赋予大地严寒。敬仰,膜拜,心向往之,神圣的情感油然而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堆云洞离司马温公祠不过10公里路程,20余分钟后,我们来到了司马温公祠外的文化广场上。

司马光自题诗云:“黄面霜髭细瘦身,从来未识漫相亲。居然不肯市朝住,骨相天生林野人。”高大魁梧的司马光老年布衣铜像肃立在广场中心,身为高官名流,却是平民形象,其高风亮节万古流芳。司马光逝世后,哲宗皇帝追封他为太师,赠温国公,谥号文正,于是又称温公。启功先生书写的“司马温公祠”五个大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三

温公神道碑堂,亦称杏花碑厅。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的司马光退居洛阳专修《资治通鉴》。15载春秋更替,世事变迁。65岁时,司马光全部修完《资治通鉴》的最后部分,奏进神宗皇帝。宋神宗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并降诏奖谕司马光,说他“博学多闻,贯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书,褒贬去取,有所据依”。元丰八年,年幼的宋哲宗即位,对司马光极为敬重的太皇太后摄政,召回司马光,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欲以身徇社稷,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病革,不复自觉,谆谆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8个月后,司马光病逝于相位。司马光逝后第三年,宋哲宗为司马光立了这块神道碑,御笔篆额曰“忠清粹德”。碑文则命当时的大文豪苏轼撰文书写。元祐九年,因章、蔡等人构陷,这块分为碑首、碑身、碑座的碑身被砸,碑文被凿,并被深埋于地。

时光飞逝,沧海桑田。1149年,夏县县令王廷直来祭拜司马光,眼前是一片荒凉景象,神道碑的碑座旁,一树茂盛的杏树繁花似锦虔诚护佑。王廷直命人在树下挖掘,得4段断碑于泥土中。可碑身已经严重毁坏,字迹难以辨认。他临风洒泪,仰天长叹:“斯文不重摹,何以洗先民之污?斯碑不再立,何以慰人鬼之泣?”经多方寻找,在司马光的曾侄孙司马通、司马作的家中找到了苏轼的旧本。因找不到和旧碑大小相近的巨石,所以只能令人将四块断碑磨平,两侧规整,以其宽为高,依照旧本,重新镌刻,连同额、跋共6石立之,后来守坟的园珍和尚用私钱盖了这座亭子将其保护起来。因碑从奇特的杏树下找到,所以又称它为杏花碑。这块碑文是苏东坡奉旨撰文并书写,全文共2760余字,是目前保存苏东坡楷书碑文中字数最多、文采最好的一篇真迹,极为珍贵。苏东坡把自己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政治抱负凝结成的万千感慨以及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都融入这篇碑文之中,文采飞扬,令人荡气回肠。

温公祠堂。在宋朝时原建有祠堂三间,明代嘉靖年间,山西巡察御史朱实昌将其扩建为五间。祠堂内塑有司马光四代五人像,即司马池、司马旦、司马康、司马朴和司马光的塑像。以司马池为主,按辈分排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院内除了碑亭还有廊房、祠门等。后来,因历经战乱,司马家族四代人的塑像及部分建筑相继毁坏。上世纪80年代,对祠堂进行了维修,并重建了碑亭和东西廊房,基本上恢复了原貌。

余庆禅院的建筑、石碑、雕刻,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都静默地立着。这座禅院,是司马光祖坟的香火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取其“积善之家庆有余”,在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赐名为“余庆禅院”。

宋代风格的大殿门上“别有天地”匾额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国学生阴君忠在梅月时节书写并挂上去的。大殿内供奉的三尊彩塑金妆大佛以及菩萨、罗汉等均为北宋时期的原物。后面墙上的壁画是如来佛的两个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壁画上的颜色艳丽,仿若昨日绘成。十六罗汉排列大殿两侧。

司马光一生忠于职守,品德高尚,又宽仁厚德,体恤百姓,所以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宋史》载:“光于物澹然无所好,于学无所不通……洛中有田三顷,丧妻,卖田以葬,恶衣菲食以终其身。”据杏花碑文记载:“公薨,京师之民罢市而往吊,鬻衣以致奠,巷哭以过车者,盖以千万数……民哭公哀甚如哭其私亲,而画像以祠公者天下皆是也。”司马光可谓一代名相,元祐二年正月归葬祖茔。

占地50余亩的司马家族墓地,草木萧萧,墓冢凄凄,青松翠柏,林木森森。甬道两侧石刻遍布,气象肃穆雄浑。这里葬有司马光的远祖司马阳,曾祖司马政,祖父司马炫,父亲司马池,叔父司马浩、司马沂,司马光本人及其后人等。司马光于宋元祐元年(1086)病逝宰相任上,谥曰文正,赠太师,追封温国公,以一品礼服,行国葬。墓地现存宋碑四通:由司马池撰写的司马炫墓碑、司马光撰写的司马浩、司马谘墓碑、王安石撰写的司马沂墓碑等,均为不可多得的宋碑珍品。“鱼子碑”即司马炫墓碑,系司马光父司马池立于1036年,碑额篆题“大宋故司马府君墓碑”9个字,侧边雕刻花纹。此碑通体鱼卵状圆点密布,属鱼卵化石,石质极罕见珍贵。上世纪70年代,郭沫若来此参观,对这块碑作了很高的评价。

矗立于司马温公祠文化广场右侧的“忠清粹德”之碑,高达9米,宽1.76米,厚0.5米,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额之大,碑身之高,碑座之巨,碑石之珍贵,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二层上是石雕对联:粹德辉煌流涑水,清忠发越秀峨眉。一派雄风浩气、高山仰止之势。

这通巨碑,承载着历史演变的见证,碑文书法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神品”,雕刻技术娴熟,都出于一代名家之高手。据《修复司马光碑祠记》述:“朱御史巡按河东,拜谒司马温公墓,立志复修‘忠清粹德’之碑。乃命访石绛于稷山,获一巨石,紫润似玉,长溢二丈,厚二尺五寸,阔丈余,百牛难移也。就利用严冬季节泼水结冰为道,人推牛拉杠撬,硬是从200余里之外运抵夏县,重仿宋时原碑式样雕刻立之。”碑文沿用苏轼原文,朱实昌书写,初建碑楼为木结构三层,1872年改建为砖结构。

​心怀敬畏,凭幽怀古。天地辽阔,时光苍茫。1523年,朱实昌胸中大义磅礴,在历史的节点上,他饱蘸激情和浓墨,挥洒出这绝世之杰作,为先圣喝彩,为后世立传。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ɡouchen/2019/06/1184.html
上一篇:碉中之王:太原东山庙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续范亭 革命者的情怀
续范亭(1893—1947),名培模,字范亭,号恕人,山西崞县(今原平市)西社村(今属定襄县)人。续范亭早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 钩沉 2021-06-20 20:13:15
嘉康杰:培养爱国学生 播撒革命火种
生平简介嘉康杰,又名嘉寄尘,生于1890年,1939年11月18日牺牲。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人,是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反袁斗争和“五四”爱国运动。1927年加... 钩沉 2021-05-14 18:35:55
在这里,平城点燃革命星火
近日,记者来到大同市北苑路北辰花园住宅小区附近,入眼是熙攘的车流和遍布周边的商场、饭店,一派繁华城市的景象。小区内车来人往,一栋栋现代化的楼房鳞次栉比,进出的居民脸... 钩沉 2021-05-06 22:01:39
“钟声”与“留言”里的家国情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数据报告每天12名观众敲响13声“和平大钟”,每年很多参观者留言书写和平寄语,今年以来新征集2700余件(套)史料文物…&hel... 钩沉 2020-12-16 22:44:07
楼阳生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
楼阳生强调尊重自然道法自然敬畏自然高品质打造黄河旅游板块核心景区林武出席12月11日,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临汾市黄河板块核心景区建设规划汇报。他强调,要... 钩沉 2020-12-16 2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