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上)
自从20世纪之初,国人就一直探索近代西方文化先进之缘由,几经周折,方由少数人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灵魂并非“洋务”与“科技器物”,诞生这些先进“形下物”的原动力最终为价值理念中的启蒙思想。正是启蒙思想的发端,才诞生了一系列关于自由民主的价值理论与社会实践,“五四运动”以一批中国早期思想家与学者共同介绍西方启蒙思想与理论为其核心精神,在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思想启蒙运动
1901年秋,山西布政使胡聘之编撰的《山右石刻丛编》刊行,该书四十卷,考录收存山西全境北魏至元代所存石刻,极富学术和史料价值。1902年,江苏阳湖人程淯在太原创办《晋报》,使用铅字活字版印刷,此为山西有报之始,《晋报》成为全国最早的省级官报。该报内容广泛,是涉及各行各业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综合性的官报。之后还筹办过《山西白话报》。《并州官报》也是清末山西的一份官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建立“同盟会”,山西“同盟会”会员景梅九等在日本创办“山西留日学生同乡会”报纸《第一晋话报》。该报宗旨是“输入文明,改良社会”。1906年,山西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武绍光、刘懋赏、杨兆泰、郭象升、张瑞生、仇元璹创办了山西第一份私营报纸《晋学报》,也是山西革命党最早出版的进步报纸。由于该报附有白话报,销路甚广。之后更名为《晋阳白话报》。1907年,“同盟会山西支部”在太原创办《晋阳公报》,是辛亥革命前夕山西进行宣传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之后又改名为《晋阳日报》,抗战爆发后,才被迫停刊。当时山西省内的期刊还有《汉帜》 《国报》 《明义学报》 《山西教育馆报》 《山西农业杂志》等。此外,当时在北京出版的《国风日报》,其主笔景定成也是山西大学堂中斋1907年回国的留日学生。时人称“北京《国风日报》与东京《民报》均可抵十万大军”。
1907年9月15日,山西最早的学术刊物——《晋乘》问世。《晋乘》为32开本,月刊册报,地址在日本东京神田区中猿东町四番地,由山西留学日本的学生景定成、景耀月、谷思慎、王用宾、荣福桐等人主办,创刊号内文共82个页码,其宗旨是:发扬国粹,融化文明,提倡自治,奖励实业,收回路矿,经营蒙盟为主义,有图画、论说、晋语、文艺、附录等栏目。图画为山西省地图及傅山先生的画像,发刊词多达2000余字。《晋乘》虽为月刊,但是由于言语过激,屡遭山西当局查禁,于1908年2月15日出版第三号就停刊了。
图书出版方面,1848年,杨文校、张穆编辑出版的《连筠簃丛书》是山西历史上第一部大型丛书,收集了唐魏征辑《群书治要》、元人著述《元朝秘史》等。到光绪年间,山西图书出版单位主要有山西浚文书局、山西大学堂译书院。山西大学堂译书院是由山西大学堂西学斋总理李提摩太(Timothg Richard,英国人)于1903年用山西经费在上海惠元里设立的一个现代出版机构。编译出版的主要书籍有《中国编年史表》 《算术》 《代数》 《植物学》 《动物学》 《物理学》 《教育学》 《一千名人传》(〔英〕钱伯斯着)、《世界故事》 (H·B·辛吉着) 《欧洲商业史》(H·B·吉宾着) 《插图惊世界》(R·华莱士着) 《插图迈尔通史》 《插图最新天文志》 《插图最新地文志》等。
冯济川(1859-1930),字秋航,自号“石像山人”,孝义石像村人。清末民国时,为三晋杰出的教育活动家,亦是著名的藏书家之一。幼年聪颖好学,后就学于汾阳西河书院和省城晋阳书院,寒窗十载,博学成才,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中举。光绪三十年(1904)东渡日本,就读于日本明治大学之分校经纬学堂,研究东西各国学说,深感我国人才之缺乏,弊在科举,主张罢科举而兴学堂。归国后即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在太原创办全晋公立中学堂,被推为教务长。光绪三十三年(1907)冯济川与缙绅渠本翘、刘笃敬、王霖等参与保晋运动。之后又在孝义兑九峪(今兑镇)创办高等小学堂,在太原创办公立女子学堂,被誉为“山西兴新学之先声”。宣统三年(1911),任中央教育会议员。晚年回归故里,边教书边著书。
冯济川藏书万卷,善本颇多,可惜多已散失。遗著有《李菊圃先生遗文》2卷、《朱子年谱节录》2卷、《四书讲义》27卷、《国文一贯》10卷、《今文尚书》6卷、《毛诗故训传》30卷、《礼记菁华录》12卷、《教育丛书》15种26卷、《山西风土志》1卷、《西河杂志》 《冯氏别录》2卷、《文钞》32卷及《诗草》等,为境内现代著述最丰者。
新文化运动激活的山西文化艺术
民国时期,山西省政府新闻处和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执委会宣传部控制新闻出版。当时,山西期刊较多,南京政府规定,凡出版的期刊要向南京政府备案,严禁革命书刊出版。山西因宣传革命被查封的期刊有《山西平民周刊》 《五台教育旬刊》 《中文论坛》等。
辛亥革命期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太原办报成风,1914年创办的《晋阳日报》、1916年革命党人景梅九创办的《并州日报》和1918年山西公报馆经理王青田创办的《山西日报》存在时间最长,号称“太原三家老报纸”。除此三家外,尚有《山西民报》 《阵中日报》,山西军政府主办的《中华革命日报》,张毅庵主办的《公意日报》,刘壬秋主办的《民隐报》,赵鸿逵、马鹤天主办的《太原共和白话报》,薛笃弼在运城创办的地方报《河东日报》,山西公报馆主办的《山西公报》,王羞尘主办的《共和白话报》,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张端创办、薛笃弼任总编的《山西法政经济日报》,刘多佛主办的《大声报》等等。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打破了山西文化学术界的沉闷状态,学术研究在省城太原及其他地方活跃起来,山西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参加反对封建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1920年4月13日,山西大学的部分学生成立了“新共和学会”,这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倾向的学术研究团体。同年成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使省立一中成为推进山西青年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1923年,高君宇、贺昌、王振翼等在太原一中成立了“青年学会”,团结进步青年学习革命理论。与此同时,邓初民、张友渔等在山西省立国民师范成立了“山西学术研究会”,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成立了“政治学会”。1925年,榆次人赵品三在“五卅运动”中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同时入党的郝金和等组成晋中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小组。同年,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书报流通社”,向学生介绍进步书籍《中国青年》 《列宁传》 《马克思主义浅说》和《共产党ABC》,主编《国民党与共产党》一书和《锐锋》期刊。之后赴省城参加了“西北革命同盟会”,回校公开成立“左派国民党支部”,吸收进步学生加入国民党,党员达到70多名,形成领导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1932年7月,进山中学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联合会山西分会”(简称“社联”)。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用“中国青年救国团”名义请北平的侯外庐、张友渔、邢西萍、温健公、杨绍萱、杜千秋、王辑五等教授,先后到太原向青年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山西青年的学术研究给予指导。1933年,山西大学法学院学生成立了“社会科学研究会”、冯纹教授组织成立了“政治研究会”。1934年,杜任之在山西发起组织了“中外语文学会”,创办了《中外论坛》,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翻译工作。这些学术团体及其学术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社会科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山西社会科学发展的成就尤以史学研究较为突出。常赞春编著的《山西献征》、山西文献委员会完成的《山右丛书》,都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此外,邢子述的《墨玄辩解》,杜任之的《生活动力——青年生活哲学》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兰承荣的《孔孟一贯哲学概论》,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郭象升的《文学研究法》 《古文学别集类案》和《山西文化史概略》,都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贺凯的《中国文学史纲要》,“是我们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著作),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周扬语);乔启明的《中国土地利用》和《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具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据山西省图书馆现存民国时期期刊统计,此期约有10余类60余种刊物,其中文艺类有第二战区民族革命宣传队文艺组编印的《文艺习作》(月刊),综合类有山西大学校刊编辑部编印的《山西大学校刊》、太原图书馆晋文画报社编印的《晋文画报》、山西省政府和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编印的《虎啸》杂志等等,此外,还有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编印的《铎声》,商校校友会发行的《山西商业杂志》,五台模范高小校编的《小兄弟季刊》 《馆员校刊》。其他刊物有:《协进》 《影时画报》 《好友》 《醒世画报》 《同声》 《最后生活》 《劳工》 《牍民丛刊》 《推进半月刊》 《来复》 《晋民快览》 《国鸿》 《山西通俗报》 《国语报》 《谷声季刊》 《山西国术体育匈刊》 《造产救国社年报》 《实行》 《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周刊》 《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校友会杂志》等。此期,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学术与文化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期刊时办时停,能持久者甚少。
民国时期的图书出版,一改过去“五经四书”和古典名著的传统,主要出版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图书。这一时期出版的图书,最重要的出版物是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山右丛书初编》。此为山西出版史上唯一的一部综合性的晋人著述丛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山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版事业搞得非常出色,编辑出版了许多杂志和图书。晋冀鲁豫边区的太行区,创办的影响较大的刊物有《战斗》 《党的生活》 《抗战生活》 《华北文艺》 《华北妇女》等。图书出版方面,该区先后设有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华北《新华日报》(新闻兼图书出版的总机关)、华北新华书店、华北书店,出版发行了大量图书。
《晋阳日报》创刊于1914年,主笔、编辑屡易其人,从1921年至抗日战争爆发,该报政治立场始终站在拥护山西统治者阎锡山的一边。1937年10月,太原沦陷前,该报自行停刊,再未复刊。
《并州日报》创刊于1916年8月15日,原系民营报,创办人为牛明允等。该报对社会黑暗有所揭露,销路一直不敌《晋阳日报》和《山西日报》。太原沦陷前夕停刊,再未复刊。
《山西日报》创刊于1918年6月20日,是山西军政两署的机关报。1918年8月4日出版了首期《山西日报星期附刊》。1934年春,又付印《太原晚报》。1937年10月,日军占领太原前夕停办。1937年12月间,报纸又在运城出版《山西日报(运城版)》,1938年2月因日军逼近运城停刊,以后再未复刊。《山西日报》是时任《山西公报》经理王青田负责创办的。
《晋文画报》创刊于1931年12月20日。每月出版一期,是为16开册报,每期有16个页码,是珂罗版印刷,摄影制版,开创了山西此类画报之先河。社址设在山西太原图书馆,制版印图在太原桥头街的太原瑞丰照相馆。该报宗旨:发挥三晋固有文化、固有智能,介绍世界学术,融汇中西文化,提倡东、西洋有趣味有价值之艺术,增进民智,协助新中国之建设,使社会艺术化、艺术社会化。报头为山西书法名家太谷人赵昌燮(赵铁山)题写,并有其落款。创刊号封面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石刻像,是法国雕刻家蒲勒兰得克的杰作。发刊词印在封二,为曾担任山西教育图书馆博物馆馆长的晋城人郭象升所作。有元灵所写《本报同志工作的志趣及所负的使命》及王海龙所写的《我们为什麽要办晋文画报》;还有山西书法家傅山真楷楹联、杨笃金刻文楹联;插页为宋朝阵容画作《龙图》;赵铁山指笔合画的《三老图》,还有日本文物收藏及美术家中西融化之水彩画等。
《山右丛书初编》是1934年由山西省文献委员会编纂的一部汇集晋人学术著作的大型古籍丛书。这套丛书由阎锡山、赵戴文主持,马君图和郭象升主编。收入自唐迄清历代28位晋籍学者、作家的重要著作38种和附录5种。《中国丛书综录·总目》著录了这部丛书的详细目录。1937年初版,原书355卷,线装102册。印数很少,加之出版后正值抗日战争爆发,续编工作中缀。所印之书亦未及向海内外发行,存书寥寥,行世甚稀。
《山右丛书初编》内容丰富,所收录的38种著作涵盖面广,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山右丛书初编》所录弥足珍贵,一轶在案,可省却翻检寻觅之劳,为当今海内学人研究者必备之参考书,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后,我国书目学又一重要著作。
《宗圣学报》是由山西宗圣总会于1920年2月创办的,柯璜为主编。时任山西大学教授的柯璜对孙中山题词“文明导线”有一“跋”:“先生宗圣学报题词,提倡孔子学说之遗书。黄巖柯璜谨识。”积极弘扬儒家鼻祖孔子学说思想。他还在《宗圣学报》发表过爱国反帝的文章《与某当局论今日中日胶青之交涉》一文,明确提出:中国在世界上有重要位置,“世界未来和平于不和平之问题,欲挽回而补救之是在我国”。
《文艺舞台》是1935年由杜任之主编的文艺刊物。编辑人员有王毅哉、常芝青、张季纯,惠实夫负责出版发行,这是一本宣传抗日和刊载革命文艺作品以及外国进步小说的综合性文学刊物。以发表剧本为主,也发表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艺理论文章。著名木刻家力群在这份刊物上也发表了许多作品,如木刻画《难民》 《病》 《囚徒》 《一二·一六在北平》 《也许……是条狗》等,每期封面也都是力群的木刻。此外,还发表过力群撰写的《木铃木刻研究会的经过》一文,这是较早介绍鲁迅关怀和扶植这一木刻团体的专文。
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下)
山西的美术革命
在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一批满怀爱国热情的进步文化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武器,对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文化和封建思想展开猛烈的抨击。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是在当时世界革命号召之下、是在俄国革命号召之下、是在列宁号召之下发生的”。“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封建文化的运动。”“五四运动”的爆发,更是把这一思想启蒙热潮推入了“文化革命”的伟大时代,“文艺复兴说”也成为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的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理解。作为“新文化”组成部分的美术,同样是以反封建、探索进步的道路为特点的。
尽管此时“美术革命”的口号此起彼伏,但整个民国社会形态并没有提供一个大一统的文化思想,而社会现实主义创作等到新中国建立之时,才得以确立。
1918年由太原地区部分美术工作者共同发起“太原的山西美术研究会”。1921年,太原图书馆举办“文山画展”。1925年夏,太原国民师范学校学生先后创办美术研究会、青年墻报社、音乐研究会等学生组织,开展“新文艺”的研究和推广活动。1926年,画家赵延绪(赵缵之)赴日留学,归国后画了许多油画、水彩画、国画,并在太原举办画展。1928年,山西省教育学院创办了《采社》杂志,次年创办《夜光》;教育学会创办了《教育季刊》,学术活动特别活跃。1933年,师从黄宾虹、郑曼青两位大师的壶关人李友芝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上海美院)毕业回到山西,执教晋中榆社县省立第八中学(后改名榆中)。期间,与上海美专的同学、校友成立了海风画社及美术供应社,且先后两次在太原展出作品,均获好评。是时太原各报多有报道,并出纪念特刊。
1933年2月,由力群(原名郝力群)、叶洛、曹白、许天开等人发起成立的木铃木刻研究会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4月1日,木铃木刻研究会第一次木刻展览会在校内举行,出版了一本手印木刻集《木铃木展》。力群通过这个团体学习木刻,并通过木刻来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使木刻成为为劳苦大众服务的艺术。同年夏天,力群在艺专参加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在力群拿起木刻刀最初的几年里,由于他奔走于杭州、上海等大都市,生活极不安定,只好接触什麽就画什麽,我们从他这个时期的创作中,看到的是病中的工人、受难的青年、拾垃圾的孩子、采树叶的妇女、无家可归的流民,表现了作者对于最底层的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于“三座大山”压迫的无比愤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唤起民众、仇恨敌人的作用。力群这个时期的作品就艺术表现而言,显然是受苏联和西欧木刻的影响,处于模仿学习外国的阶段。那时学习木刻,既无老师传授,又无先辈指导,也没有木刻技法书做参考,只好从鲁迅先生介绍的一些外国木刻家,如德国的梅菲尔德、珂勒惠支,比利时的麦绥莱勒,苏联的法沃尔斯基、克拉甫钦柯等人的作品中求得木刻技法知识。梅菲尔德的木刻大半是用圆口刀刻制的,多采用阴刻法,黑白对比强烈,很有特点。力群于1933年刻的《病》,在技法上就是学习梅菲尔德的技法。而1935年刻的《三个受难的青年》 《抵抗》,则可以看出是在向麦绥莱勒的刻法学习。到1936年,苏联版画在中国举行展览后,对力群的木刻创作影响很大,他在一个较长时期里是向苏联版画学习的,此时创作的《鲁迅像》 《武装走私》 《收获》等作品,就有苏联版画那种工细、装饰性强等明显特点。
1933年10月,力群、曹白、叶洛三名木刻青年因参加木铃木刻研究会,创作进步木刻作品,被反动当局逮捕,至1935年春出狱。力群并未因此打击而灰心,出狱后仍然执刀刻木刻,以此作为对敌人的回答。曹白(原名刘萍若)是力群的同学、挚友和内兄。1936年4月6日,当鲁迅得到了曹白3000多字的《坐牢略记》后,于7日夜愤然写成《写于深秋里》一文,尖锐地揭露了反动派对三个青年的迫害和对新兴木刻的摧残。1935年秋,力群从上海回到太原。次年春,红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大搞白色恐怖,屠杀共产党人,鲁迅非常担心力群的安全,后来曹白告他力群安全无恙时才放心,并在5月4日给曹白的信中说:“关于力群的消息,使我很高兴。”这是对力群的最大关怀和鼓舞。力群未曾和鲁迅先生直接通过信,他的木刻都是通过曹白给鲁迅的信中附过去的,鲁迅又通过给曹白的信对力群的木刻创作进行指导。鲁迅每次都给予亲切教诲和具体指导,说“他的木刻,是很生动的,但关于形体,时有失败处,这是对于人体的研究,还欠功夫的缘故”。1936年春,当力群为响应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征文,根据当时他在太原城郊看到人们不得饱食而去采摘树叶充饥的情景而刻的《采叶》,以及这之前刻的《三个受难的青年》等三幅木刻,经由曹白寄给鲁迅后,鲁迅8月2日在给曹白的信中说:“郝先生的三幅木刻,我认为《采叶》最好,我也见他投给《中国的一日》,要印出来。《三个受难的青年》初看很好,但有一些避重就轻之处,是三个人的脸面都不明白。”随后,力群又通过曹白将自己刻的一幅《鲁迅像》寄给鲁迅,8月4日鲁迅收到,7日鲁迅给曹白回信,在指出了一些木刻青年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型,陷在那里面” “构图有时出于拼凑,人物也很少生动的”等弊病之后接着说:“郝君给我刻像,谢谢,他没有这些弊病。”
1935年夏,唐河、赵健等人在太原举办了平津木刻研究会主办的“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同年,画家力群在中山公园举办了“力群画展”。1936年10月初,力群与江丰、野夫、陈烟桥、黄新波、曹白等在上海法租界八仙桥青年会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鲁迅于8日带病前往参观,予以赞赏,这对力群等木刻青年又是多麽大的鼓舞。11天之后,鲁迅竟与世长辞。力群在池田辛子和曹白的陪同下,前往鲁迅家为其画下了遗像,并参加了治丧活动。然而,得到了鲁迅巨大关怀的力群却始终没有在鲁迅生前得以拜访,深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憾事”。
1937年,江丰、郑野夫、力群等在上海成立铁马版画社;同年,江丰、力群、王天基、白危等在上海成立木刻作者协会;7月,李桦、力群、新波、江丰、曹白、野夫、陈烟桥、林夫等发动筹备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因“七七事变”全面抗战开始而流产。9月15日,江丰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总会出发,携带为第三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征得的作品2000余幅,离开上海前往汉口,并在沿途举行展览。
民国时期,教育部举办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西画艺术风格是写实主义与西方现代派艺术多元共存,这与1929年第一次全国美展西画倾向于写实的整体面貌大相径庭。赵延绪的中国画作品《大雨》入选展览。
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著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精英杜任之、张友渔、邢西萍、侯外庐、高沐鸿、卢梦、宋之的等,在省城组织文艺救亡活动,还创办了艺术通讯社和西北剧社,面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我们要以自己的热血洗尽我们的耻辱”的吶喊。实际由共产党领导的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牺盟会”,把山西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
上一篇:“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三)
下一篇:“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一)
- 45种中国画颜色调配技巧,快看!
- 要学好中国画,调色是无法绕开的基本功。也是很多画家毕生研究的一门高深学问。在绘画中,颜色的调配很难准确把握。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千变万化,让人... 艺苑 2022-01-12 23:46:48
-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四)
- 民国初期的山西美术家下文山(1894-?),山西右玉人,蒙古族。山西省政协委员,擅长油画,也作国画。幼时聪慧,天赋极高,加之省府之地拜师方便,近几年光景,熟练掌握国画、油... 艺苑 2022-01-09 08:58:28
-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三)
- 民国初期的山西美术家上民国以来,山西晋商富贾多在国内各地经商,也引进了不少当时国内书画名家的作品,丰富了山西的美术作品藏量,也促成三晋画坛之繁荣。当时的三晋画坛,以... 艺苑 2022-01-09 08:54:43
-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二)
- 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上)自从20世纪之初,国人就一直探索近代西方文化先进之缘由,几经周折,方由少数人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灵魂并非“洋务”与“科技器物”,诞生这... 艺苑 2022-01-08 23:59:48
-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一)
- 一前 言百年间,艺术流派之纷呈,个性意识之强劲,变法手段之激剧,实为其他世纪所不可比拟。然而,几千年传统的山西画坛,在此浴火涅槃之际,所受震撼也尤为激烈。百年回望,... 艺苑 2022-01-08 2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