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艺苑 > 正文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一)

发布时间:2022-01-08 23:47  |  来源:  |  作者:王学辉

前 言

百年间,艺术流派之纷呈,个性意识之强劲,变法手段之激剧,实为其他世纪所不可比拟。然而,几千年传统的山西画坛,在此浴火涅槃之际,所受震撼也尤为激烈。百年回望,我们欣喜于山西美术家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时代同行而影响深远。

山西人杰地灵,自古名人荟萃,名作叠出,其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荆浩、关仝、范宽、李成、郭熙等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大家,他们的艺术给予后人深刻隽永的影响,构成了三晋乃至中华美术发展历史的重要环节,既是民族文化积淀和不朽的文化经典与财富,也是山西美术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文脉。

百年山西美术,经历了碰撞与融合、继承与改造、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繁荣局面。百年山西画坛曾激荡出三个“高潮”:其一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一批艺术家,结合“鲁艺工作团”和活跃在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延安鲁艺”美术家们,他们用手中的“刀笔”做武器,创作出一大批“红色经典”,发出“抗日救国”时代的最强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其二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画家秉承“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创作理念,身体力行,进乡村,下地头,进基层,与工农大众同吃同住、同思同想,从而创作出了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的作品,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其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适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山西的美术家们在作品里敏锐而准确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意志、愿望、情绪和心声,他们被中国画坛惊呼为“晋军崛起”,使得山西美术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关注和反响,并为我们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度辉煌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山西美术家队伍“老、中、青”三代同堂的局面基本形成,并出现繁荣局面,他们活跃于三晋画坛,作品以改革为切入口,以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为关注焦点,尖锐地抓住现实问题的本质,以社会主义理念来展现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创作出一大批“为人民而写,为时代而歌”的精品佳作,串成辉煌的山西百年美术发展的历史,突出了百年山西美术的原创精神和对人类美术的贡献。

以恢宏气势和绚丽色彩描绘时代画卷,以激越豪情和优美旋律谱写英雄史诗,燃起精神的火炬,吹响奋进的号角,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12-1937年的山西美术

民国以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山西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环境之中,“平民文学”以及“以美育代宗教”等进步思想对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青年学生纷纷出国求学。还有不少学习美术的山西留学生,以及国内美专的毕业生,举办美术展览,系统地介绍了素描、水彩画、油画、版画等西方美术及相关的理论,为山西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西化的冲击,正是社会与文化的历史性大变革,西方科学与理性的中国现实土壤相适应,而与这一时期美术之变革直接相连的,还有新式教育的推行、印书馆等现代传媒的兴起,通俗美术蔚然勃兴,诱发了“美术革命”思潮,促成了美育、美术教育和艺术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在深层次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大变革势态,这是一种历史的选择。在这一时代的旋涡中,五四新文化浪潮冲击之下重组的中国美术新格局,凸现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西学东进和南画北渐

近代的山西,由于地处内陆,交通阻塞,信息不畅,也正好处于帝国主义侵略时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落后于国内沿海省份,更无法与世界相比。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反映在文化艺术界,爱国主义成为时代的强音,民主主义意识和民族自强意识震撼着人心。此时,一些山西籍的文学家也拿起笔来或抒发民族忧患意识,或主张禁烟抗英,或进行民主启蒙。这些代表着时代进步潮流和先进政治倾向的文学家有寿阳祁隽藻、五台徐继畬、平定张穆、阳城张晋、定襄李镕经、灵石杨尚文等。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侵入内地,为救亡图存,“戊戌变法”前后,山西地方官员及许多山西籍的有识之士首先在文化建设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其先觉者的进步作用。1884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太原创办“令德堂”,聘请著名学者王轩、杨笃、杨深秀等讲课,传播进步文化。1892年,王轩、杨笃编撰的《山西通志》完成,该志在总结山西文献资料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这一时期,山西文学艺术上较有成就的人物主要有洪洞董文涣、乡宁杨笃、闻喜杨深秀等。

在西学东进的过程中,山西的社会科学事业完成了从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旧学”向以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为核心的“新学”的转变,在中国学术界兴起了一股热潮,为中国学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新学”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启蒙思想家山西五台县人徐继畬(1795-1873)编著的10卷本《瀛环志略》,成为近代开端时期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第一批成果之一,它给国人以清醒的世界地理的概念,匡正了西方是“烟熏火燎的烤人之境”的谬论,勾画出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制度大相径庭的西方政治文化体制的轮廓,标志着中国人摆脱了闭目塞听的混沌状态,迈向了一个全新而又陌生的世界。该书“考据之精,文辞之美,允为海内破荒之作”(张穆语),它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的启蒙作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有评论家称徐继畬为“维新之先觉者”。

就传统的中国绘画的延续走向而言,宋元以来所形成的“文人画”,无论是其独特的题材表现、笔墨法式、传承方式还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审美形式和审美功能,基本成为后世文人、雅士、官绅等群体作为修身养性、陶冶志趣、抒情自娱的一种方式。清末,孝义的秀才冯济川、河津的光绪侍御杨殿栋、临汾的赵城知事陈风标以及襄汾人刘笃敬、闻喜人杨深秀、汾西人李立魁等,大都为士绅、官吏、社会贤达,他们一般幼承家学、博文习艺,而史载多以“工书画” “工花卉” “善鱼” “善马”或“通书画金石”等述及。这一时期,绘事及画人基本以“心传口授”的方式,秉承着传统的中国画题材、样式、方法,走的是“文人画”一路。他们一方面传承和延续着传统“文人画”的香火余脉,同时也给后辈以启蒙。如陈风标的金石书画之技对董寿平就有过直接的深刻影响。当时山西著名书画家有太谷人赵昌燮、李奎光,清徐人梁成哲,榆次人常赞春,右玉人文山,临汾人邓相唐等。另有从事专业美术教育者柯璜、赵延绪、吴子超、苏光华、刘子凌等成就突出者,他们或传承传统技艺,或留学归国从教(如赵延绪),不仅有大量的花鸟、山水、走兽等作品传世,而且为山西培养了一批如版画家力群、美术史论家阎丽川等大家,影响数代人,为山西美术从启蒙到奠基做出特殊的贡献。

山西近代科学的发展始于西方传教士的到来,这使得山西近代工业发展起来,进一步促进了科技文化在山西的传播,成为人们学习科技知识,特别是出国留学、系统掌握西方科技的直接动力。

清朝末年,山西开始派遣留学生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虽在政治方面基本上与其他省同步,但在文化艺术的其他门类上却远落于他省,也少有建树,多属外省辗转传入山西。一些深受新文化运动陶冶的山西爱国青年怀着对西方美术的强烈热情和科学救国、实业报国、艺术变革的雄心壮志,或出国留学,或考取国内按西方理念创办的新型美术学校,如北平艺专、国立艺专等,系统学习西洋画种的技法、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吸收西方美术的有益营养,接受西方美术思潮的熏陶,极大地促进和扩大了西方美术在山西的传播和影响,对推动山西近现代美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山西早期留日的画家有汾阳人卫天霖、寿阳人赵延绪、交城人刘荣夫;留法的有定襄人李景凯;考取国立艺专的有晋城人原石民,繁峙人魏明亭,原平人段体礼,榆次人赵品三,盂县人高寿田(孙少梅弟子),壶关人李友芝(黄宾虹传人)、杨秀珍(白石弟子),太原人阎丽川,徐沟人崔耀南,灵石人力群等。

民国12年(1923),稷山知县郭象蒙将“吴绍先万里寻弟”这一历史故事呈报时任山西省省长阎锡山,阎甚赞同,命郭为其竖碑造像。郭在县城西关雕像并建碑亭一座,名为“义民亭”。正侧郭亲题“稷山县吴绍先义行碑”之文,亭侧雕联为“春秋十七道里三千,神明见视肉骨团圆”。(1962年为扩建县城将碑亭拆除,石碑及雕像现存稷山县博物馆。)雕塑题材由“神”到“人”的转变与现代社会的兴起有密切关系。在雕塑史的发展过程中,把人作为表现对象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是现代雕塑区别于古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

这一时期,遍布山西各地的“书院”,其后成立的山西大学堂、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当时山西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山西大学堂还设立了上海译书院,解决了本省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所急需的教材问题,并为全国兴办学校提供了教材。1904年和1905年,山西大学堂选送出国留学生60人,他们返国归省,为山西乃至全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民国初期的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美术一直是以私相授受为主要的传承方式,且流派繁多、风格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欧洲美术教育模式亦传入中国,为中国美术教育开辟了新纪元。美术课程首先进入中小学课堂,美术师资的匮乏,使发展师范美术教育成为必然,而学校专业美术教育正是在这两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在近代教育革新的浪潮中,山西率先在义务教育、师范教育、社会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特别是义务教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清末民初,山西创办了一系列学校,特别是山西大学堂与师范学校的创立,给山西教育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环境和良好的师资来源。民国山西教育的卓越成就,不仅受到了民国政府的嘉奖,还得到教育界权威人士如陶行知等人的高度赞赏,一时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模范省”。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陆续颁布了许多教育法令,对教育做了进一步改革。学科渐趋完备,教学内容也日趋丰富,加之民国初年山西省环境较为稳定,教育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直至抗战爆发,山西教育事业在此20多年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普及教育计划的推行,教师供不应求,师范教育也在此时得到了发展。其中,1919年在太原创办的省立国民师范是当时太原最大的学校之一。特别是普遍建立于1927年的“民众学校”,系全国首创。同时山西还对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改组,使高校更趋于现代化,且与全国、世界的教育发展速度统一了步伐,便于发展和交流。1936年,山西大学已发展成为拥有文、法、理、工、教育5个专门学院、14个系的综合大学。据1916年统计,当时山西省省立中学6所、公立中学4所。1929年一年即创建省立中学3所、公立中学11所,使中学生在校数达到6118人(含教会中学)。此后,山西省中学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到抗战爆发为止,已拥有55所中学,在校生达10011人。

山西大学校

山西大学校创办于1902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之一,最初称山西大学堂,是在晋阳书院和令德堂书院的基础上创建的。设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由英国人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与山西巡抚岑春煊共同创办。民国初改名为山西大学校,1918年确定为国立山西大学,1931年改名为山西大学,抗战期间,曾迁至晋南,陜西三原、秋林等地。

在山西大学堂创办期间,先后共毕业各类学生593人。10年间,中西两斋共选派学生96人出国深造,自费留日的大学堂肄业生也有近百人。此外,中西两斋还选送学生9人入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学习。中西两斋的毕业生和留学生,对山西近代文化教育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山西大学堂派出的留学生回国后,首先大大充实了山西大学本身的师资力量。其次,中西两斋学生遍布山西,山西文化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山西大学堂自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学生绘画教学与艺术修养,在初期的中斋、西斋均开设图画课程,时任教授有着名书画家柯璜、叶殿荣、陈昌儁、常赞春、常旭春、郭象升、杨兰阶、田润霖等。赵延绪、原石民皆毕业于此校。

公立河汾中学

公立河汾中学的前身为清康熙中期汾州府知府创建的棠荫书院,后易名西河书院,1902年后又易名西河学堂。1906年,在当时以改革旧政为宗旨的“新汾学社”的倡导下,西河学堂被改组为汾州府中学堂。

当时,学堂开设有修身、国文、历史、经学、地理、算术、物理、体操、图画等学科,学制6年。各学科由专职教师任教,并推行了以黑板、粉笔为教具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一律官费。

1912年,学校由省接管,校长、教具全部由省直派,学校易名为公立河汾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师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学校名存实亡。

1915年,华北基督教公理会就在当时的汾阳中学校址上创办了铭义中学。1938年日军占领汾阳后,铭义中学迁至四川金堂县,部分没有随铭义中学迁移的教职工在汾阳铭义中学旧址上成立了汾阳初级中学,继续在此教学。

1949年3月15日,人民政府将铭义中学、 河汾中学、介休中学、孝义中学和文水中学合并,成立了山西省立汾阳中学。

从创办到1947年,汾阳中学毕业学生3000余名,分布于山西各地,为山西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油画大师卫天霖曾就读于该校。

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

山西公立中学堂于1906年经山西巡抚张曾扬、学政宝熙的核准,由太原劝学所金应豫(字烈侯),以及省城热心办学的冯济川、孟元文、郭可阶等人筹办,于省城明、清两代数百年来举行科考的“大贡院”正式创立,是省城太原官办的第一所公立中学。新建校门于纯阳宫街,标志革故鼎新。斋务长李广勛、数学教员杨兆泰、国文教员郭象升,都是山西大学堂的首届毕业生,冯济川先生为第一任校长。1910年,山西公立中学堂奉省学政会改名为山西晋阳中学堂,划属太原府辖管。1912年更名为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

1913年8月,山西军政府颁令,对全省官办公立的中学统一命名、统一拨给办学经费,山西省模范中学堂更名为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校。1935年易名为山西省立太原中学校。1953年4月改称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太原五中”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早期共产党人高君宇、王振翼、贺昌等以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都曾在该校就读;“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都在该校诞生。“社会主义青年团太原地方执行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临时省委机关” “中国共产党太原市南部委员会”,也在该校创建。该校也是一所英才辈出的学校,为祖国培养和造就了许多出色的专家和学者。山西画家文山先生曾执教于该校,艺术教育家赵延绪就从该校起步。

铭贤学堂

铭贤学堂是在铭贤学校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1907年,美国欧柏林大学(Oberlin College,Ohio)委托孔祥熙在山西省太谷县创办私立学校,取名铭贤学校,追念各位殉道人士(铭记先贤)。学校创建时为小学,1908年曾办初中班。1909年增设中学班。1916年,又增设大学预科班(1923年停办)。这样,铭贤学堂从小学到高中,学制12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铭贤学校南迁。1940年成立铭贤农工专科学校,1943年夏改为铭贤学院,1951年秋结束私立铭贤学校四十余年的历史,改为山西农学院,成为当时山西省仅有的两所高等学府之一。红军军服的设计者榆次人赵品三毕业于此校。

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山西省立法学院初名山西法政学堂,1907年由山西巡抚恩寿奏准创设,后改名为山西法政专门学堂。1912年,按照北京教育部规定,山西法政专门学堂改称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31年,山西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改为山西省立法学院。1934年,山西省政府根据国民政府规定,将省立法学院并入山西大学。著名书画家常赞春曾在此教课授徒。

太原官立女子师范学堂

山西官立女子师范学堂创办于1910年,初名为太原女子速成师范学堂,是山西最早培养小学教员与蒙养院教养员的学校。1914年,学堂改名为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34年,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各地师范学校取消序次冠号而以地名命名的规定,山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称山西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太原女子师范学校迁至榆次。大部分学生投奔抗日部队,学校停办。1940年8月,在国师街原国师附小校址成立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41年12月30日,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改名为太原女子师范学校。1953年,按照省统一规定,太原女子师范学校改名山西太原女子师范学校。1962年并入太原师范。山西著名画家文山、赵延绪曾为该校代素描、写生课。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是1919年创办的一所专门培养全省小学教员的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有:教育心理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动物、植物、音乐、美术、体育、公民、生理卫生、农艺、军政训练等。从“五四运动”开始,这里很快成为传播新思想、宣传马列主义、发展革命组织、从事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阵地。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如徐向前、薄一波、程子华、李雪峰等都是在这里受到马列主义启蒙教育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1936年冬至1937年秋,在“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公开的直接领导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在这里设置了培训机构,举办了“军政训练班” “民训干部教练团”等,先后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干部(著名抗日女英雄李林就是“军政训练班”女生连的学员),同时还成为“山西新军”的策源地,为促进和坚持山西乃至华北的统一战线、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子邻曾就学于山西太原国民师范,继之考入太原美术专科学校,之后任国民师范图画教师;高寿田、吴子超、魏明亭、段体礼先后毕业于山西师范美术专科。30年代赫赫有名的“了一画社”创始人之一崔耀南也毕业于此校。

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

山西省私立进山学校创建于1922年9月23日,“进山”二字取自《论语·子罕篇》;1931年5月始改名为山西省私立进山中学;进山中学一成立,早期共产党员何雁秋、谢赞尧,进步教师马天启、张暂成、邓初民等就受聘就教于此。经过他们的启蒙教育,进山中学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迅速觉醒,追求进步,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课程设置:初、高中共同科目有国文、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和体育。初中加设动物、植物、矿物、音乐、美术、手工课;高中加设党义、社会学、文史学、文学研究法、伦理学、哲学、心理学、法文(1931年后改上日文)、法制、生物课。此外,学校还开设经学、书法两门选修课,每周一节,不予考试。榆次人常赞春教授书法、经学课程,平陆人张悌教授图画手工课,五台人赵涵章教授图画课程。

“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停办。1941年秋,进山中学在晋西隰县复校。1945年8月,学校迁回太原。解放后,改为山西省立进山中学;1953年1月改名为太原市第六中学校;1985年10月16日恢复原校名——进山中学。

成成中学

成成中学创建于1924年9月,由北平师范大学留日(太原)同学会捐资,由晋籍北平师范大学毕业的进步学生取《中庸·自成》中“成己成人”之意为办学宗旨而创办的一所私立中学,教师多为北师大毕业的校友;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诞生了成成中学第一个“中共学生支部”;20世纪30年代初,进步人士和我党党员武新宇(武汉三)、刘墉如(刘子堂)、张衡宇等到该校任教,使它成为20世纪30年代我党在太原地区革命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成为阎锡山统治下由中国共产党人掌握领导权的唯一学校;抗日战争初期,一度成为“中共北方局” “八路军驻晋办事处” “中共山西工委”的所在地,党的高级干部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居住、工作过,当时的成成中学实际上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前线的指挥部。“七七事变”后,广大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举校从戎、共赴国难,组成600人的“师生抗日游击队”,转战晋西北,血沃大青山,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成中学历史上最光辉的篇章,被誉为全国“青年运动的一面旗帜”。

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一度在文水复校,并增设大学部改名为成成学院,为全国解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新中国成立后,成成中学在太原复校,定名为山西省立成成中学。1953年,学校与云山中学(1922年,王青田与汾阳冀贡泉、陈浩年等在太原创办云山高级中学,这是山西省第一所挂出“高级中学”牌号的私立学校)合并更名为太原第三中学。1992年,为了继承并发扬成成中学的革命传统,为了永远纪念成成中学“师生抗日游击队”的伟大壮举,在原成成中学老校友的倡议下,学校再次恢复成成中学校名。

1927年,力群考入了太原成成中学,向赵缵之老师学习写生画和水彩画。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yiyuan/2022/01/1505.html
上一篇:“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二)
下一篇:画家怎样在画中创造另一个天地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45种中国画颜色调配技巧,快看!
要学好中国画,调色是无法绕开的基本功。也是很多画家毕生研究的一门高深学问。在绘画中,颜色的调配很难准确把握。不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千变万化,让人... 艺苑 2022-01-12 23:46:48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四)
民国初期的山西美术家下文山(1894-?),山西右玉人,蒙古族。山西省政协委员,擅长油画,也作国画。幼时聪慧,天赋极高,加之省府之地拜师方便,近几年光景,熟练掌握国画、油... 艺苑 2022-01-09 08:58:28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三)
民国初期的山西美术家上民国以来,山西晋商富贾多在国内各地经商,也引进了不少当时国内书画名家的作品,丰富了山西的美术作品藏量,也促成三晋画坛之繁荣。当时的三晋画坛,以... 艺苑 2022-01-09 08:54:43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二)
新文化运动和美术革命(上)自从20世纪之初,国人就一直探索近代西方文化先进之缘由,几经周折,方由少数人认识到,西方近代文明的核心灵魂并非“洋务”与“科技器物”,诞生这... 艺苑 2022-01-08 23:59:48
“世纪回望”­ 山西美术百年(一)
一前 言百年间,艺术流派之纷呈,个性意识之强劲,变法手段之激剧,实为其他世纪所不可比拟。然而,几千年传统的山西画坛,在此浴火涅槃之际,所受震撼也尤为激烈。百年回望,... 艺苑 2022-01-08 23:4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