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5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梁思成、林徽因二位先生等人确定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代,打破了此前日本人关于中国已无唐代木建筑的谬论,让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重新走入世人视野。
83年后的同一天,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四场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在佛光寺隆重开讲,梁思成再传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带领大家走进千年古刹,追忆先贤,重回宏伟大唐。直播中,188万网友一起欣赏了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
佛光寺是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1922年,日本学者就来过佛光寺,不过他们并没有发现这是唐代建筑。193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异常肯定的口气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一直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走遍十余省,研究了千余处建筑遗迹,终于在佛光寺得偿所愿。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确认佛光寺东大殿由长安贵族女子宁公遇捐资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学者武断的结论在卢沟桥事变前两日因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遭到颠覆。这也成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梁思成名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的诞生,也写得一波三折。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保护佛光寺的测稿,他把东西寄在天津的英国银行后不断南迁,最后到了四川李庄。贫病交加中,梁思成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国建筑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测稿因为被水浸泡,险些毁于一旦,多亏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老先生帮忙找人把水泡过的底片晒干,又把一些资料重抄了寄过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这一名篇,为后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在现场,刘畅和该节目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表示,梁林等中国营造学社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学术报国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不已,将特别节目的收官之作选在佛光寺,也是在向先贤致敬。
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为何梁思成先生把佛光寺东大殿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据刘畅介绍,这是因为殿中有四绝,“分别是唐代木构建筑、彩画、彩塑和题记。这四样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样都很宝贵,却同时汇集在东大殿内,实属珍罕。”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唐代建筑,是集结构之美和装饰之美于一身的典范,其结构理性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技术,殿内七铺作斗栱,是古建筑斗栱的最高等级。坊间都说“要了解唐代要去日本”,但在刘畅看来,日本的唐代建筑是经朝鲜二手传播过去的,无法与佛光寺东大殿所承载的唐代建筑精髓相提并论,“东大殿所蕴含的唐代建筑DNA对我们认识唐代著名的大明宫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参考价值。”
屹立千年的佛光寺,带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古建筑研究者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佛光寺东大殿展开的新研究,惊喜也随之而来。
直播节目中,刘畅就提出了几个“惊喜”。他说:“梁思成先生曾认为东大殿没有门廊,但后来我的师弟张荣通过碳14取样发现,东大殿原来有门廊,元代移动了大门,使得原来的门廊成为大殿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此外,网上广为流传一张林徽因先生曾和大殿的一尊供养人像的合影,并认为此像即宁公遇,但是后来张荣团队通过碳14检测,发现塑像后侧表层泥塑涂层的草是金代的。对此,刘畅介绍了几种猜测,“或者该塑像是金代供养人并非宁公遇,或者该塑像仍是宁公遇但在金代经过补塑。若要揭开谜底,需要通过塑像进行x光照射、穿刺取样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节目中,刘畅还向公众展示了扫描电镜、可见光显微镜等电子仪器下的彩塑样本,只需要一个针尖大小的采样标本,现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个朝代的修缮信息,从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个历史的标尺。刘畅认为,东大殿之所以是古建筑第一瑰宝,除了原汁原味的唐代四绝,还包括一千多年来,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各时期在这里遗留的痕迹,所有这些堆积成厚厚的历史信息,品读回味,韵味无穷。
佛光寺东大殿还是“婴儿”
针对千年古建筑还能存在多久的疑问,刘畅以一块距今近4.6万年的木头为例,指出木头在消除霉变、虫害、潮湿等伤害性影响后,可以存续数万年。以此为参照,一千多岁的佛光寺东大殿还是“婴儿”,只要用心妥善保护,或可绵长万年。
古建筑最大的魅力是在哪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古建筑的营造法式值得研究和学习,但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古建筑就是一个载体,连载古今。“除了诗词,古建筑也是现代人连接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张小琴的论点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在刘畅眼中,研究古建筑给他带来解题的乐趣,他希望能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并为书写建筑新篇章的人提供“笔墨”。节目中,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研究生院特任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村松伸越洋发声,认为古建筑不应该高高在上成为纪念物,应该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如日常去古建筑中赏花等,可以治愈现代人的焦虑。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先生则表示,古建筑不仅仅是具体的建筑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因此需要好好保护。如很多哲学家所言,中国是早熟的国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我们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斗栱技术就是建筑技术早熟的典型反映。针对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奇建筑,郭先生劝慰大家不要再去花更多的钱盖怪房子,明确指出这不是中国建筑应该有的发展方向,她鼓励建筑师要传承血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性转化。
自6月6日起,“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连续进行了四场大型直播,分别是《千年一园看晋祠》《千年一窟看云冈》《千年一塔看应县》及《千年一寺看佛光》,四场直播的内容随后会制作成短视频陆续在各媒体平台推出。
83年后的同一天,由清华大学与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第四场收官之作《千年一寺看佛光》,在佛光寺隆重开讲,梁思成再传弟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刘畅带领大家走进千年古刹,追忆先贤,重回宏伟大唐。直播中,188万网友一起欣赏了这座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
佛光寺是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1922年,日本学者就来过佛光寺,不过他们并没有发现这是唐代建筑。1932年,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异常肯定的口气宣称中国已经没有唐代木构建筑,只有日本有。但梁思成等人一直抱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自中国营造学社成立,走遍十余省,研究了千余处建筑遗迹,终于在佛光寺得偿所愿。
1937年7月5日,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确认佛光寺东大殿由长安贵族女子宁公遇捐资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唐代官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日本学者武断的结论在卢沟桥事变前两日因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遭到颠覆。这也成为梁林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
梁思成名篇《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的诞生,也写得一波三折。抗战全面爆发后,为保护佛光寺的测稿,他把东西寄在天津的英国银行后不断南迁,最后到了四川李庄。贫病交加中,梁思成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完成了恢弘的《中国建筑史》。存在天津的佛光寺测稿因为被水浸泡,险些毁于一旦,多亏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朱启钤老先生帮忙找人把水泡过的底片晒干,又把一些资料重抄了寄过去,梁思成才得以在1944年完成这一名篇,为后人研究佛光寺留下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
在现场,刘畅和该节目制片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小琴表示,梁林等中国营造学社前辈们筚路蓝缕,以学术报国的赤子之心令人感佩不已,将特别节目的收官之作选在佛光寺,也是在向先贤致敬。
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古建第一瑰宝
为何梁思成先生把佛光寺东大殿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一瑰宝?据刘畅介绍,这是因为殿中有四绝,“分别是唐代木构建筑、彩画、彩塑和题记。这四样原汁原味的唐代文物,任何一样都很宝贵,却同时汇集在东大殿内,实属珍罕。”
佛光寺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宏伟的唐代建筑,是集结构之美和装饰之美于一身的典范,其结构理性反映了唐代成熟的技术,殿内七铺作斗栱,是古建筑斗栱的最高等级。坊间都说“要了解唐代要去日本”,但在刘畅看来,日本的唐代建筑是经朝鲜二手传播过去的,无法与佛光寺东大殿所承载的唐代建筑精髓相提并论,“东大殿所蕴含的唐代建筑DNA对我们认识唐代著名的大明宫麟德殿、天堂、明堂等,非常有参考价值。”
屹立千年的佛光寺,带给后人太多的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古建筑研究者可以利用科技手段,对佛光寺东大殿展开的新研究,惊喜也随之而来。
直播节目中,刘畅就提出了几个“惊喜”。他说:“梁思成先生曾认为东大殿没有门廊,但后来我的师弟张荣通过碳14取样发现,东大殿原来有门廊,元代移动了大门,使得原来的门廊成为大殿室内空间的一部分。”此外,网上广为流传一张林徽因先生曾和大殿的一尊供养人像的合影,并认为此像即宁公遇,但是后来张荣团队通过碳14检测,发现塑像后侧表层泥塑涂层的草是金代的。对此,刘畅介绍了几种猜测,“或者该塑像是金代供养人并非宁公遇,或者该塑像仍是宁公遇但在金代经过补塑。若要揭开谜底,需要通过塑像进行x光照射、穿刺取样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节目中,刘畅还向公众展示了扫描电镜、可见光显微镜等电子仪器下的彩塑样本,只需要一个针尖大小的采样标本,现代科技就可以分析出彩塑身上各个朝代的修缮信息,从而了解各朝代的用色用料喜好,形成一个历史的标尺。刘畅认为,东大殿之所以是古建筑第一瑰宝,除了原汁原味的唐代四绝,还包括一千多年来,宋、金、元、明、清、民国等各时期在这里遗留的痕迹,所有这些堆积成厚厚的历史信息,品读回味,韵味无穷。
佛光寺东大殿还是“婴儿”
针对千年古建筑还能存在多久的疑问,刘畅以一块距今近4.6万年的木头为例,指出木头在消除霉变、虫害、潮湿等伤害性影响后,可以存续数万年。以此为参照,一千多岁的佛光寺东大殿还是“婴儿”,只要用心妥善保护,或可绵长万年。
古建筑最大的魅力是在哪里?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古建筑的营造法式值得研究和学习,但是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古建筑就是一个载体,连载古今。“除了诗词,古建筑也是现代人连接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张小琴的论点得到了大众的认可。而在刘畅眼中,研究古建筑给他带来解题的乐趣,他希望能提供一些保护古建筑的方法,并为书写建筑新篇章的人提供“笔墨”。节目中,日本城西国际大学研究生院特任教授、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村松伸越洋发声,认为古建筑不应该高高在上成为纪念物,应该成为生活场景的一部分,如日常去古建筑中赏花等,可以治愈现代人的焦虑。
梁思成先生的弟子、著名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先生则表示,古建筑不仅仅是具体的建筑物,而且反映了其所属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因此需要好好保护。如很多哲学家所言,中国是早熟的国家,那些超前的思想实际上也影响了我们的古建筑,中国古建筑的斗栱技术就是建筑技术早熟的典型反映。针对现在层出不穷的新奇建筑,郭先生劝慰大家不要再去花更多的钱盖怪房子,明确指出这不是中国建筑应该有的发展方向,她鼓励建筑师要传承血脉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创新性转化。
自6月6日起,“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连续进行了四场大型直播,分别是《千年一园看晋祠》《千年一窟看云冈》《千年一塔看应县》及《千年一寺看佛光》,四场直播的内容随后会制作成短视频陆续在各媒体平台推出。
相关标签:无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wenwu/2020/07/1034.html
上一篇:文物数字化展——“壁画的平行世界”亮相
下一篇:山西首档红色文博系列微剧《红色守望》开播
上一篇:文物数字化展——“壁画的平行世界”亮相
下一篇:山西首档红色文博系列微剧《红色守望》开播
相关文章
- 激动人心!佛首回归天龙山
- 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山西省委书记... 文物 2021-07-29 00:03:36
- 来一根“鸟尊”雪糕
- 作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的文创品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不过这个暑假略有不同,以鸟尊为创作模板的雪糕于7月初正式问世,只要你来参观,不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鸟尊,还能... 文物 2021-07-08 15:23:27
- 太原东山发现国内规模最大明代中晚期藩王墓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发布新发现,太原东山明代晋端王陵园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考古人员发现了国内规模最大的明代中晚期藩王墓——晋端王墓。晋端王墓的发现,印... 文物 2021-05-15 20:25:08
- 山西石窟寺调查记
- 山西石窟寺专项调查圆满结束,共登录石窟寺(含摩崖造像)481处。日前,记者走近这支在全省各地艰苦工作近半年的文物调查队伍,了解他们如何了解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克服重重困... 文物 2021-05-15 20:09:28
- 山西发现中国现存规模最大战国水井
- 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当地考古人员在山西阳泉发现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山西考古人员在山西阳泉发现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山西... 文物 2021-04-01 14: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