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一开学,日子也就一切如常了。回到正常轨道,一日三餐又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早餐。休息的时候,作息乱套,一开工总是晚起,开始怀念街头的早餐摊点,偏偏正月未尽,很多早餐店还未开工。说到街头的早点,太原街头大体有三大品种:豆腐脑、丸子汤、打卤面,其中打卤面的地位近年来大有被方便面取代的趋势,倒是豆腐脑和丸子汤一直牢牢地保持着自己的地位。这两样中,豆腐脑全国都有,在太原体现不出它的独特性来,倒是丸子汤成了太原早餐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品种,就好像北京的豆汁,天津的煎饼果子,河南人的胡辣汤,武汉的热干面……
寒风冷飕飕的清晨,要一碗冒着白汽的丸子汤,撒上青葱和翠绿的香菜叶子,奶白色的浓汤上飘着一层焦黄的肉丸子,香气直扑鼻孔,轻轻吹散冒着的热气,顺着碗边先滋溜一口汤,暖暖胃。吃啥都不能缺醋的老醯儿,赶紧拎着醋壶壶在丸子汤上转上它一两圈,更何况以宁化府老陈醋自豪的太原人更是不能缺了醋。倒上醋,再撒点胡椒粉,搅一搅,赶紧再呷一口汤,满足的神情立刻就浮现在了脸上。“老板,有烙饼没,来上半斤。”再把店家腌的茴子白咸菜夹上一小碟,这就是老太原人丸子汤早餐的标配版。
如果告诉您,丸子汤百年前在太原城里不是早点而是宵夜,就算是如今已七八十岁的老人也鲜有了解其中原委的。
年近80的王长信对太原丸子汤的来历和发展十分了解,他是亲历者,也是参与者。
“我是在太原出生的,但是我老家是河南沁阳县,我父亲那一代就已经来到太原了,太原的丸子汤就跟我父亲那一代逃荒来的人有关系。”曾任山西省烹饪协会第一届秘书长,第一批下海开饭店的王长信仔仔细细讲述了太原丸子汤的故事。
“民国时期的太原城跟如今没法比,当时太原城的最南边大概是现在迎泽大街的位置,最北边到北大街,东起建设路,西到新建路。在太原城里卖丸子汤的最早是由河南逃荒来的怀庆府人做起来的,怀庆府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沁阳市,我家就是从怀庆府逃荒过来的,当时很多人从沁阳逃荒到太原后,靠着做点小买卖来生活,卖丸子汤就是其中之一。做买卖自然就要找人多的地方,当时热闹的地方就是柳巷、钟楼街、海子边一带,逃荒来的沁阳人就扎堆在这一块做起了小买卖。沁阳市当地有一种传统小吃就是牛肉丸子,于是,好几家沁阳人就在太原卖起了丸子汤。”丸子汤的历史在王长信的回忆中缓缓展开。“柳北口有一家我们叫老毕师,靴巷口有一家,我们叫人家秃头老田,大名已经不知道了,而且这些人都已经作古了,还有一家就是我师父靳立德,在开化寺后街卖丸子汤。那会儿卖的丸子汤都是牛肉丸子,所谓的太原丸子汤其实就是牛肉丸子汤。”
民国时期,太原的戏园子、剧院等娱乐场所主要集中在柳巷、钟楼街一带,卖丸子汤的摊点就是为这些看完戏、打完麻将的夜归人服务的。
夜深之时,卖丸子汤的小摊便出街了。“到了晚上,卖丸子汤的点着电石灯,用一个架子把两口锅撑起来,一口锅里熬着鸡汤,另一口锅用来煮丸子,每天晚上要卖到十二点多,甚至凌晨一两点,等到戏园子都散了,打麻将的也都回家了,丸子摊才收,早晨是不卖丸子汤的。那时候的丸子汤真的是精工细作,熬鸡汤的锅上有一个铁架子,上面就夹着整鸡,不停地熬着鸡汤,另一口锅就是煮丸子的。主食就是烧饼,泡在丸子汤里吃。”王长信说,那时他父亲在泰山庙摆摊,每天他和他二哥都会去帮忙,晚上回来时,街头的丸子汤摊点已经支起来,香气飘散着,十分诱人。“那时候,大人们摆摊顾不上给我们做饭,有时候会给个五百一千的让自己买着吃,那会儿没解放,五百一千也就相当于后来的五分一角。慢慢地我也就把当时太原街头卖的小吃吃遍了,毕竟太原城那会儿也没多大。”
王长信童年记忆中的太原街头在入夜之后总是飘着丸子汤的香气,那是故乡沁阳的味道,也是家乡太原的滋味。
1956年之后,散落在太原街头的丸子汤走向了败落。待到丸子汤再次出现到太原街头时,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
“1956年,全国都开始搞公私合营了,这些街头摆摊的、走街串巷的手工业者就都被合营了,一开始先成立了一家合作饭店,大家就都成了公家人了,街上摆地摊的基本上也就没有了。”私营经济消失,太原丸子汤也就从太原街头销声匿迹了。
丸子汤再现,最早一家就开在太原市南肖墙一带,开店的人叫闫来喜。
对于太原市丸子汤的再度兴起,王长信便成了其中的参与者。解放后,王长信入南宫饭店学徒,师从靳立德,靳立德便是当年在开化寺后街卖丸子汤的那位。1992年,王长信下海,在南肖墙开办了山西饭庄,在山西饭庄对面有一家丸子汤,便是闫来喜开的。山西饭庄的早点卖的是头脑,但是有些顾客不吃羊肉,针对这种情况,王长信便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丸子汤。王长信是靳立德的大徒弟,跟着师父学会了打脂油饼,做丸子汤更是不在话下,毕竟丸子汤一直是他师父的看家本领。“闫来喜的摊就在街口,我也常去喝丸子汤,后来我们也开始卖丸子汤,顾客也越来越多。不过,两家的丸子不一样。老闫的丸子是实心的,我们是空心的。老闫想知道咋就把丸子炸成空心了,有一次就问我,我就告他可简单了,丸子馅里捏一点碱面和小苏打就成空心的了。”老闫的买卖也越来越好,可惜的是老闫老两口相继去世。闫来喜的儿子便继承父业,开了闫记丸子铺,周边市场竞相效仿,一条街上连续开了好几家丸子汤店,南肖墙丸子汤市场遂成气候,南肖墙丸子汤一度成了太原市优质丸子汤的代名词,直到如今,仍有丸子汤会冠以南肖墙这一地标。
南肖墙一带的丸子汤红火一段时间后,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各种字号的丸子汤在大街小巷不断涌现,味道自然也是一家一样。王长信感叹着,“现在的丸子汤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做丸子汤是拿鸡骨架熬汤,里面放上鸡肉一直熬。炸的丸子要久煮不烂,甚至煮过的丸子捞出来放一夜再煮都是筋道的,做丸子汤的丸子和狮子头、四喜丸子用的丸子不同。”打开话匣子的王长信开始介绍过去炸丸子的经验,“炸丸子一定不能加鸡蛋,就是用肉和淀粉,一般是一斤肉加六七两淀粉,而且要那种红薯粉,肉里加上盐、五香粉和一点葱姜水,一直搅打到上劲,这样炸出来的丸子煮一个小时都不烂,汤丸子就是要吃这种筋道的口感,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Q弹。好的丸子煮久了,没卖完,捞出来,放一夜还是筋道的,现在谁家的丸子汤能做到?”
说着丸子汤的百年故事,自然也会捎带脚地说说伴随丸子汤日复一日的另一款王霸早点主食,那就是油条,不过老太原人不爱说油条,更习惯叫“麻叶”。“一碗丸子汤,一根麻叶”,这也是太原人早餐的惯常标配。不过,若是倒回到七八十年前,端上桌的麻叶肯定跟你今天要的麻叶不一样,如今的麻叶已经与油条共用,变成了同款。“过去咱们太原没有油条,老太原都是麻叶,麻叶是双股面,夹住两头,从里面一翻套过来,就成了一个圈,炸出来叫麻叶。”王长信记忆中的老太原的麻叶跟如今内蒙古一带的麻叶属于同款,从麻叶这种吃食上也不难看出晋蒙两地饮食上的同源性。
行将耄耋之年的王长信原原本本地道明了太原丸子汤的源流,在这样简单朴实的早点背后,是百年前的一段怀庆府难民移民史,经过近百年的时光荏苒,怀庆府人赖以谋生的丸子汤成了太原人的特色早点,融入了并州人的日常生活,成了大家认可的特色早餐。“后来我也曾去沁阳当地品尝过那里的丸子汤,跟太原的丸子汤比有点粗糙,味道也不能比了。”对于王长信曾经的沁阳县是祖籍,而今的太原市才是家乡,生于斯长于斯,直把他乡做故乡。
近二三十年来,城市人口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一碗丸子汤也因为人口的不断变迁而融入各自家乡的味道与技艺,于是太原街头的丸子汤也就有了各种模样,多了不同的味道。但是,随着时间的流淌,不同的丸子汤终究会落地生根,传承创新,在新的土地上不断融合演变出新的味道,成为新的风味,并被人们接纳,融入生活。
一碗小小的丸子汤的背后是一群人的移民故事,是一座城的包容精神,也是一种地方风味的发展历史。
- 太原腌菜
- 在记忆中,在我家的餐桌上就少不了一碟小腌菜的。在晋源,说出来有的叫咸(寒,han)菜,可能是因为鼻音重,念起来沉沉的,很是有自己的味道。吃的有特色,念起来也是很有味道的... 美食 2022-03-03 17:53:09
- 搓鱼鱼
- 搓是面食制作的最早加工技法。这时不由得就想到了臼、磨。臼,汉字源流字典:舂米或捣物用的器具,多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间凹下样子。古时候的先民,斩断树枝做成舂米用的木杵... 美食 2022-03-03 15:42:55
- 晋源糍粑
- 从《周礼•夏官•职方氏》里面我们了解到古人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三晋宜“五种”,几千年后,我们不仅可以从典籍中找到这种具有地理标识性的嘉禾,从传说、从传承肩负着印证三晋... 美食 2022-03-03 14:57:40
- 太原老县城乡俗里二斤半肉一桌子宴席
- 二斤半肉的宴席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太原老县城城阖里老厨师刘春华大爷在乱石滩老石头汉开的小饭店里给我说起的传统宴席,那会师傅们根据各家条件,有做三斤半一桌,或者四斤... 美食 2022-02-28 15:43:08
- 太原丸子汤
- 孩子们一开学,日子也就一切如常了。回到正常轨道,一日三餐又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尤其是早餐。休息的时候,作息乱套,一开工总是晚起,开始怀念街头的早餐摊点,偏偏正月未尽... 美食 2022-02-25 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