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历史 > 正文

神农炎帝故里是“音乐曲艺梆子之乡”

发布时间:2020-05-29 23:24  |  来源:山西晚报  |  作者:申小峰

  作陶为器,冶制斤斧
  《资治通鉴外纪》载:“神农氏作陶冶斤斧。”有了陶器,可以贮藏食和蒸煮食物,改善生活条件。
  在古人类最早没有掌握用火技术之前,使用的容器主要是葫芦科植物的果实,用来装水、装种子等。随着人类学会用火,随之也打开了利用火改变世界的大门,陶瓷的发明就始于此。如果从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算起,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近2万年的历史,即人类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工用火和熟悉黏土性能是发明陶器的两大前提,先民在生产中发现,黏土加水后可塑性增强,能捏出各种形状,晒干后还会变硬,但一碰到水则又潮解。最初人们用火限于生活,或者是用来烤熟食物,也在山洞里燃起不灭的篝火用于取暖和驱赶野兽。慢慢地人们发现,被火烤过的土块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这一点让他们得到了启示,由此开始了人工烧陶的探索。
  最初的陶器是捏胎法,仙人洞遗址发掘的陶片就是捏胎法,把一团黏土擀薄,用手捏成罐的模样,阴干烧制成型,就可以用作锅釜。从仙人洞的洞内岩画来看,他们经常猎杀鹿,而挖掘也发现了很多煮过的鹿骨头,不难想象,当年他们经常在洞里“吃着鹿肉火锅唱着歌”。但手捏的陶器厚薄不均,受热后容易炸裂,也有不少时候吃着吃着锅炸了,鹿肉汤洒了一地,令他们扫兴。慢慢地,陶器制作发展成为泥条盘筑法:把泥搓成细条,盘成一个容器的形状,再用木板拍打使其黏合、变光,晾干后就成型了。至今流传于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土陶仍然保留着当年制陶的工艺。此后,关于陶器的发现出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断层,考古学家甚至一度怀疑,陶器被发明后由于各种原因曾经失传,后来于9000年前又重新被其他部落发明出来。
  泥条盘筑法制作出来的器壁较厚,表面亦少光亮,烧成温度较低,胎质较软,陶衣呈灰黑色,很容易脱落。随后先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轮制法,并由慢轮进步到快轮。尤其快轮的发明,快轮成型技术是在长期使用慢轮修整技术基础上改进的,它使陶器的造型更加优美,纹饰更加多样,艺术性更加增强,表面更加光滑干整。轮制法的科学性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制陶业。烧制技术的改进,是制陶工艺的又一次大飞跃,改露天烧制为窑内烧制,使烧制的温度提高到上千度,制陶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阶段。
  从作陶到冶斤斧,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铜片早在距今6000多年的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出现,距今5000年左右。在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先后发现铜器,如青铜刀、黄铜锥等。铜器的出现更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奴隶社会的兴起。
  也许,神农炎帝时代末期曾经经历了一段石、铜并用的阶段,黄帝也正是依靠冶铜业的发展战胜了炎帝,打败了蚩尤。
  从高平周边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等遗址发掘情况看,炎帝时期制陶工艺应该是从盘条泥筑法到慢轮拉坯法过渡的过程。而高平是黄河流域乃至全国唯一 一个传承了陶器所有烧造工艺的区域。除红陶、彩绘红陶失去市场被淘汰以外,压光灰陶、黑陶、琉璃、珐华至今仍在高平小规模生产,这不得不说是陶器制造史上的一个奇迹。
  高平河西回山村仍在生产压光灰陶,高平人几乎家家户户要有两个灰陶砂锅,一个用来熬小米粥,一个用来煎药,也许这就是炎帝当年流传下来的指定用锅。黑陶在马村镇一带窑烧不断,它采用快轮拉坯和窑内烧制,并在烧制中实行渗碳处理,后期磨光,使得陶器呈现出“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成为省内有名的地方文化特产。琉璃和珐华堪称陶器发展的划时代产品,琉璃器中的唐三彩名噪一时,多用于建筑装饰和冥器,高平米山至今仍烧造佛像造型的琉璃制品,受到各地琉璃收藏爱好者的欢迎。
  珐华与琉璃区别于釉色,元代时诞生于山西阳城、高平一带,兴于明清,清朝中期时断烧近300年,于2016年在高平复烧成功。2019年珐华瓷参加第四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荣获“神工杯”工艺美术金奖,被誉为“山西三宝”之一。
  在高平灰陶、黑陶或者琉璃、珐华的窑前,看着窑火熊熊燃烧,很自然就想到一个词——薪火相传。这个词的意思是:前一根柴刚烧完,后一根柴已经烧着,火永远不熄,比喻学问一代代继承下去。而通过治陶业在高平的发展,更能看到神农炎帝文化的代代传承,这真是一种文化的幸运。
  始制弦琴,初定音律
  《世本》载:“神农作琴”“神农作瑟”,还具体说道:“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却邪欲,反其天真。”
  应该说,上述记载已经参杂了很多儒学的价值观。远古时期的音乐起源与生产同步,和先民的劳作、狩猎是息息相关的。最早的骨哨、陶埙只有简单的音调,只能模仿鸟兽的叫声,最初的作用应该是模仿鸟兽的鸣叫用来吸引动物,为狩猎提供机会。最初的音乐也贯穿于先民劳作和祭祀之中,古代科学知识匮乏,一些诸如雷鸣电闪、日食月食等平常的自然现象也被古人曲解为上天的愤怒,对人类的降罪,因此古人往往要通过整天甚至连续数天的歌舞取悦上天,为己赎罪。现在仍流行于我国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乃至非洲、南美的奔放的歌舞,使用的手鼓、木琴等乐器就有着非常强烈的原始气息。
  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生活的改善,智力的提高,对乐器进行改进、完善,以便吹奏出更加优美的音乐也是必然的。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6200至6700年前先民使用的器物。它以鹤类腿骨制成,从骨管上所留的等分刻符可知,在钻孔前经过了认真的计算。骨笛经测试可吹奏接近七声的音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且音乐性能最好的管乐器。
  而用来计算等分刻符的尺度,也是取自炎帝的黍尺,这一切无疑为炎帝“定音律”做了很好的注脚。《汉书》也同样记载了乐律的制定:“五音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以子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也,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钟。”是说用羊头山产的黍谷中等颗粒者,横排90粒,其长度为9寸。9寸长的竹管(孔径3分)吹出来的声音就是黄钟之音。相当于简谱“1”(dao),黄钟的低音调相当于C调。按照古人所说的三分损益法,依黄钟9寸之长度,可计算出十二律的六律六吕之分别长度。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他一生曾三上羊头山,考察始祖炎帝培植的秬黍,并以羊头山黍定黄钟大吕。
  第一次上羊头山在他30岁左右。他翻阅北魏《风土记》时发现了黍的优质产地就在山西高平羊头山的井子坪。时值隆庆帝即位,朱载堉赴京朝贺返回怀庆府途中绕道长子,第一次登上羊头山。明隆庆四年(1570年),朱载堉第二次上羊头山,从三种黍中选择了黍子回乡试种。经过数年终于培育出标准的黍粒,为他发明“新法密律”起到了借鉴作用。在他重新审定《律吕精义》等著作,准备编纂《乐律全书》期间三上羊头山,进一步验证了他选的黍种,并且研究了羊头山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等炎帝文化遗存,完整记录了唐代重修清华寺的碑文。同时,他还对炎帝陵、古潞国,黄帝封参卢于潞以及羊头山的地理位置,丹水、漳水、精卫填海的传说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考察论证,最终写出了著名的考察散文《羊头山新记》。
  在沉睡了四百多年之后,我们按照《羊头山新记》的记载,一一确认了神农城、神农泉、神农井、五谷畦、炎帝陵的位置。朱载堉在文中说,炎帝陵距高平县城三十四里。如今从高平市政府楼前走旧高团线,到炎帝陵所在的神农镇庄里村距离为15.22公里,其中的误差原因是数百年间从明清官道到如今高团线的截弯取直,从中可见朱载堉文章的严谨。
  如今的高平也是“音乐曲艺梆子之乡”,有高平秧歌、高平鼓书、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等曲乐类型。秧歌、鼓书生动活泼,广泛流传于田间地头,传唱着这片土地这群人的爱憎。
  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萌生于秦汉时期,汉代的“鼓吹”乐是其源头与先祖,脱胎于唐宋乐舞和宋金元戏曲,形成发展于元明之际,成熟兴盛于明末清初,融合了宫廷古曲、道教音乐、戏曲曲牌和民歌小调等音乐元素,兼吹兼打,吹打结合。高平八音会班底丰厚,高手如云,2019年高平炎帝陵神尊赴台巡游期间,高平遴选优秀乐手赴台巡演,所到之处喝彩不断、掌声雷动。
  上党梆子上承元杂剧,起于明末、兴于清中,分“潞府”“泽府”两个流派,高平博取众长,“三乐意”“万亿班”唱遍晋冀鲁豫,赵清海被誉为“上党戏王”。高平人爱戏如狂,几乎村村有戏台、有庙会,逢会必唱戏。全国现存最早的戏台——二郎庙元代戏台历经八百年风雨依然挺立。高平许氏戏曲盔头传承一百多年至今不衰,河西乐器技师王金书、张文强父子制作的二胡、板胡、头把、二把等传统乐器被周边乐队、剧团抢购。
  近年来,上党梆子参与全国戏曲大赛,连夺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五次,得主四女一男,四女是高平女儿,一男是高平女婿。高平称为“上党梆子戏曲之乡”是当之无愧的。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lishi/2020/05/1123.html
上一篇:相土择居,建立聚落
下一篇:三晋溯源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太原古县城里的记忆
承载着晋阳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的太原古县城,经过八年的倾力复建,今年“五•一”,正式开城迎客。我在太原古县城、这座“凤凰城”里生活了近七十年(1950~2017年)... 历史 2021-05-14 17:30:08
荆州之于三国
三国之魏国重臣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其楷书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被称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后世尊为其“楷书鼻祖”,与书圣王羲之并称“钟... 历史 2021-04-24 11:30:15
有着27年历史的北齐王朝
我在山西30余年,在太原也近10年,竟全然不知太原有一座山,其名为蒙山。远眺巍巍太行山,蒙山小山耳,近亦有高高天龙山,独闻蒙山耳?然蒙山有仙,蒙山有佛,蒙山自北齐始以大... 历史 2021-03-27 19:05:36
为何汾阴祭后土
万荣后土祠山门薛丽娟摄万荣后土祠的来历,《史记》《汉书》等史书的记载其实是很清楚的,但为什么要在汾阴脽上,今天的万荣祭祀后土,这要从西汉时说起。选址汾阴公元前113年,... 历史 2020-09-09 11:38:23
学好用好历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不仅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 历史 2020-09-08 11: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