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能成就一个人的境界。而孤独本身也是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产物。小时候,由于自身的特殊身世,总不愿意和别人接触。成长过程中,待人接物往往也是寡气十足。参加工作后,总是想做一些能单独操作的工作,不愿意干那些和众人打交道的事情。但是,不管干什么工作,人人都得退休。退休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生存和生活习惯的转变。而这对我来说,似乎并不存在什么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因为离开职场以后,所有的时间都可以由自己来支配。一个人独享清净,是我求之不得的事情。于是,我便找了一个栖身的地方来安放我的心境。
我找的这个地方,不知情的人抬举为工作室。到过这个地方的人,现场观察,其实就是一个地下仓储。四面没窗,白天晚上的光景都是一个样。我的所在只有十几平米,是十几个隔断中的其中一个。这些隔断,有的存放东西,有的住着临时工和保安。客观地说,蜗居在这里是十分简陋的,但是对我来说,这确是一个清净的地方。没有干扰,没有物欲,没有想入非非。在这里,只要心无旁骛,安心修身养性,铸魂炼魄,种好心田,亦能够仰望星空,看水观山。真所谓,欲穷千里目,何须上层楼。
我也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但是在家里,总有听不完的倾诉,总有道不尽的“热搜”,总有干不完的俗务,总也难以望见山水春秋。而且,凡是普通的家庭,时不时总有“家长”的威权强迫,让“尚能饭否”的臣民安下心来,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实在是不太可能。何况,我还想在不久的将来,把我的人生感悟都能诉诸于文字,把我的兴趣爱好发挥到应有的高度,把我拉下的知识积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于是,我把这里命名为“蜃庐”。蜃庐者,虚无缥缈之地也。于是,我便在这里安营扎寨,早上来,中午回,下午来,晚上走。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不避风雨,日日坚守,这里俨然成了我的一片麦田热土。
在蜃庐,我是庐主。每天一个人来,一个人往。一个人打理,一个人独享。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听什么就用手机听什么。而所有订阅的报刊都逐页翻遍。所有感兴趣的城市建设成就都用文字加以颂赞。对于有关的历史文化景点都挖掘成篇。所练写的书法作品,除了保存和赠送之外,几乎每年还要“火祭”一大半。在这里,我也有广泛的联系,或电话沟通交流,或微信转达回传。偶尔也有亲朋好友来探看,如同“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我都热情的奉茶递烟。笑谈天下大事,畅述沧海桑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烦。世间万物,大道至简,其实最后都归于朴素与平淡。这里没有公务集会,这里也没有命题和议案。这里通行的是随心所欲,这里操持的是兴趣和心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素抱朴,已经致虚守静多年!如果有人询问:每天干啥,我答:独享清闲。
清净不等于孤独。孤独是一种境界,是一种使命和信念,是杰出人才的专利。共和国的优秀人才,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文学家,都是职守荒漠,隐身埋名,卧薪尝胆,孜孜不倦,创造出多少永恒和惊天,这些人物才配享孤独。历史上的圣贤们遭拘受刑,困窘谪贬,社会遗弃,亲朋不解,而抒发愤慨,退隐著书,这才是真正的孤独。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也就是华夏民族的春秋战国时期,东、西方的思想家,灿若群星。这些先哲们在文明觉醒和人类启蒙的时代,面对愚昧无知和人性凶残,苦苦思考,不懈追求,百折不挠,真正把自己的思想熔铸为建立社会秩序的北斗,这才是典型的孤独者。而我的蜃庐,也只是安顿心灵,映照夕阳,小桥流水,不负时光,寻找出一片清净,坐享文明社会、和平年代和社会物质相对丰富阶段的成果,而养尊处优,哪来的孤独。蜃庐虽清净但不寂寞。因为双眼常观天下事,胸中盛满世间情,手下时有淡墨韵,嘴里老念学不足,实在没时间给生活留白,让寂寞乘虚而入,污染我清净的绿水青山。
近两年多闹疫情,而壬寅年尤甚。从四月份开始,有些单位则放假,蜃庐所在的单位亦如此。放假之后,这个地下室只住着单位保安。白天他们到单位的地面去上班,晚上才回到地下室休息。根据单位的安排,地下室的大门上除了平时的门禁之外,还特别加了一把大锁,目的是,放假后不允许单位有门禁牌子的人在疫情期间随便进入。我虽然有门禁牌子,但新加大锁的钥匙则是由保安专人管理。这样,我的出入也成了问题。而我如果有一天不到蜃庐,都会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时日将如何打发。于是,便和单位的负责人沟通,他同意我每天出入时可以直接和保安联系。我来时他要开门锁门,我走时他亦得开门锁门,平时地下室的大门总是在外面锁着。于是,我便成了四面墙里的人,失去了出入自由。如果说以前我愿意到蜃庐打坐,那纯属自我封闭,寻找清净。那么,现在我还这样坚持到蜃庐,这便是自投罗网,甘受其困。这样倒也好,本来这里就比较安静,现在四面墙里唯我一人,就更安静了。以前,我还顾及怕影响别人,怕打扰别人。现在,这里除了没有看守之外,我整天在这里似坐禁闭。当然,这里的条件要比监舍好多了,听不到外面的喧嚣,看不见人世的嘈杂,想干啥就干啥。阅读自由,行为自由,心灵自由,好一个独享清净,何乐而不为。
清净需要寻找,清净需要营造,清净需要坚守,而心灵的清净则是根本。
- 我的大学生活一瞥
- 后排左三为本文作者、著名书法家赵望进先生1960年9月,我考入山西师范学院(62年复名为山西大学)中文系并担任了班长。这个时候正是我国“三年困难时期”的第一年,从城市到农村... 文化 2022-05-25 21:12:02
- 梦居乡村
- 我和传统乡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它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岁月的磨炼,历事练心,我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在前些年,我就曾对中华大地上散落的乡村,有过简单的概括,说... 文化 2022-05-25 20:50:41
- 寻找清净
- 孤独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也能成就一个人的境界。而孤独本身也是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产物。小时候,由于自身的特殊身世,总不愿意和别人接触。成长过程中,待人接物往往也是寡气十... 文化 2022-05-25 20:40:40
- 广结善缘
- 很早之前,我就听说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这两句古话。当时不甚了解,只把它作为装饰门面的用语。直到岁月蹉跎、历事练心之后,才慢慢对它有了较深的切身体会。现... 文化 2022-05-25 20:32:33
- 赵树理早期创作对新中国审美的影响
-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之后,包括根据地在内的中国文艺创作发生了重要变化。最... 文化 2022-05-25 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