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文化 > 正文

来听听在洛阳的那些晋商传奇

发布时间:2020-10-19 15:16  |  来源:山西晚报  |  作者:赵琴
9月25日,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抵达古都洛阳市。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古时,洛阳商业贸易很繁荣,更是流传着许多晋商巨贾、潞泽商贾的故事。如今,近七百万人口的洛阳市,仍有不少山西人在这里扎根。在这里,他们总会提及山西、关注山西,山西并不是他们远去的故乡,而是血脉相承的根祖,他们秉承晋商精神,信奉“忠、孝、仁、义、礼、智、信”,坚守着山西祖辈们的品格道义。
  2011年11月12日,洛阳市晋商会正式成立,共集纳着三百多名会员,从同乡会到商会,洛阳晋商会全体协力友爱,充分发挥商会的功能与作用,帮助会员发展成长,解决商会成员在洛阳遇到的难题、诉求。目前,洛阳晋商会会员企业主要涉及电力、商贸、餐饮、机械、地产等行业。
  洛阳晋商会会长叶晋予
  竖起大拇指为晋商精神点赞
  叶晋予,有人又称他为“叶晋豫”。从名字可以看出,他与河南、山西两地有着天然联系。他自己也说,这是血缘之亲、邻近之好。
  从小出生在晋中市左权县,关于左权的记忆,叶晋予习惯这样形容:“红色革命老区”“太行山脊黄土地”“左权将军”。7岁那年,叶晋予跟随父母来到河南洛阳,从此,开启左权、洛阳两个故乡的命脉交织。“其实,我很幸运,从出生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历史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地方。”叶晋予说,五千年华夏文明看山西,也看洛阳。洛阳作为晋商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能够在这里定居、成长、打出一片天地,他很自豪。
  1977年10月,叶晋予到国企参加工作。在他坚持工作的第20个年头,许多国企迎来市场极大冲击,面临改革重组,甚至迎来第一批国企下岗潮。时代大背景下,叶晋予也从国有企业被迫分流下岗。为了生存讨活路,他做过“倒爷”小买卖,也开过饭店,后来创立了洛阳市乾元电力设备物资有限公司,真正投身到商海中。2003年至今,叶晋予任洛阳市乾元电力设备物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洛阳五矿泰兴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并于2004年当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至今。“没有了铁饭碗,只能靠自己。”叶晋予说,这是一场转型求存的革命战役。
  这些年,叶晋予在洛阳听到当地人对老乡评价最多的就是:靠谱、实在,愿意和山西人打交道。“在洛阳,咱们山西老乡越聚越多。”叶晋予感慨,出门在外,无论走多远,山西人永远都不会忘记家乡。每年他至少要回老家两次,分别选择在春节和中秋节。现在,他们也会选择在这样的“大团圆”节日里,举办老乡联谊会、商会叙乡情茶话会。
  “大家聊聊家乡话,说说山西、洛阳的事情,格外亲切。”商会的核心是乡情、乡言、乡事。2011年,洛阳晋商会成立之时,叶晋予便被全员推选为洛阳晋商会第一任会长至今。他很好地担起商会带头人的角色:帮助老乡们解决家庭问题、孩子上学问题、家人住院就医问题……叶晋予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将商会做成山西人在洛阳的家,成为老乡的资讯资源平台。厚道、团结、对父母孝敬、诚信、本分,这是商会的核心精神,商会里部分老乡的企业遇到困难,出现僵局状态,商会成员们便会开大会、开小会,出手出策帮助企业起死回生,并会群策群力,如何将重资产企业转型轻资产、服务业。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会以及商会成员们也带来一些影响。叶晋予与田光明等人戴着口罩走访了商会许多企业,去看望,更是去了解情况,实际解决困难。
  谈到晋商精神,叶晋予表示,那就是团结、顽强、坚韧、忠诚。过去,晋商前辈能够创新开拓出国际商道、票号、钱庄,今天的晋商要后来居上,不仅传承优良传统,还要拥抱融入新文化氛围,要忠于父母、忠于伙伴,忠于自己。最后,叶晋予竖起大拇指为晋商精神点赞。他说,晋商精神值得学习,更值得解读,这里深藏着“转型蹚路子”的内涵。
山西晚报记者 孙佳森
洛阳晋商会秘书长田光明
  要把晋商骨子里的东西体现出来
  今年69岁的田光明,祖籍晋中市榆社县,父亲是南下干部,因解放河南留在了当地。田光明出生在商丘,长在洛阳,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人,当过干部,用他自己的话说,“工农商学兵都做过。”
  虽然没有在山西生活过,但血液里流淌着的山西情,从小听着的山西话,让田光明和山西有了解不开的缘。
  从部队复员后,田光明一直在技术监督系统工作到退休。因工作关系,他和厂矿企业、商业单位接触比较多,而在洛阳从事这一行业的山西人较多,他和老乡们也越来越熟悉。
  2011年9月经山西省工商联统一下文,洛阳市工商联审核通过,洛阳市民政局核准,洛阳晋商会正式成立,田光明是第一任的办公室主任。2015年,他又被大家伙推举成为商会秘书长。田光明说,当时户籍在洛阳的山西人有76000多人,商会会员约三百多人。“洛阳是一座新型工业城市,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矿山厂、拖拉机厂、轴承厂、耐火材料厂、有色金属冶炼厂、玻璃厂、棉纺织厂等,号称“十大厂矿”。晋商会会员从事的范围也是制造业为主,兼文化教育、商贸等,行业泛围还是比较广的。”田光明介绍:仅他们所在的涧西区,矿山厂、拖拉机厂、轴承厂、铜加工厂、耐火材料厂,还有部分科研院所里,七个大厂中一半以上的老板都是山西人。
  成立晋商会的初衷,是希望把在洛阳的老乡聚在一起,搭建一个平台,上面联通市委市政府,下面为个体会员服务,因为是社会组织,是相对松散的组织,管理起来确实有些难度。“每个商户、个人就是松散的沙子、石子,商会就是和泥的,把他们和在一起,就成了钢筋混凝土,就能牢不可破。”田光明说,身在外地,必须抱团取暖,才可以发展壮大,这就是“组织的意义”。在大家的努力下,洛阳晋商会成立9年,曾多次获得河南省晋商会突出贡献单位,洛阳市工商联先进商会及办事处党委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说起老家,田光明说,洛阳待了65年,始终记着根在山西。1980年,是他第一次回山西,印象最深的是乡音。前几年,他带女儿和外孙去太原,路过榆社时,又特意在高速路边停下车来,让她们“踩踩老家的地”,感受故土。
  受父母影响,田光明打小喜欢面食,而且特别会做面食,剔尖、刀削面、胡麻油饼、拉面……“你说想吃什么吧,我基本都能做出来”,一碗拉面,浇上土豆炖菜,老陈醋一倒,就是记忆中山西的味道。
  作为“晋二代”,虽然自己没有从商,但因为工作关系,接触晋商比较多,他说他理解的晋商精神,首先是诚信为本,说出来的话,一是一,二是二,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给人家去办,办不成别答应;第二就是要抱团,出门在外,别忘了自己是山西人,要把晋商骨子里的东西体现出来。
  田光明说,这些年来,有两件事让他念念不忘,第一件是商会成立不久,突然有人敲门问,“这里是咱晋商会不?”问话的是祖孙三代,一位女士带着她的妈妈和孩子,“没啥事,就是听说有商会了,来报个到,我妈妈是山西人,可算找到组织了!”还有一次,也是一位老乡,通过熟人找到商会办公室,见面第一句话,也是“可算找到组织了!”听到这样的话,田光明觉得特别激动,老乡们发自内心希望有个组织。
  “田老大”是田光明的微信昵称,最初是因为自己在家里排行老大,一起工作的朋友圈子他年龄又最大,渐渐地,“田老大”成了大家对他的“敬称”。“这声老大,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只要大家还认,我就一定好好干!”田光明说。
山西晚报记者 赵琴
  晋商会会员陈耀杰
  永远记得自己是个党员,是咱山西人
  陈耀杰的老家在太原市清徐县,因为出身军人世家,陈耀杰从小就有部队情结,长大当兵成了顺理成章,服役地点就在洛阳。2004年,他因公受伤后转业,被安置回清徐一家事业单位。但在洛阳的时候,陈耀杰已经认识了当时的女朋友,她又是家中独女,为了爱情和责任,陈耀杰义无反顾放弃了稳定工作,回到洛阳。
  最初四年过得很难,身在异地人生地不熟,陈耀杰换过很多工作。直到2009年,在一位战友帮助下,陈耀杰开了一家专卖山西刀削面的馆子,虽然只有50平方米,但面馆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三个面锅,一锅一次出27碗面,从上午10点到晚上11点不停循环,客人来晚了连坐的地方都没有。”陈耀杰说,当时一碗面卖6块钱,最多一天他的营业额达到了18000块。陈耀杰说,那家店一直开到2015年左右。
  面馆生意稳定的时候,陈耀杰有一次回到太原做绿化生意,无意中得知太原重机厂附近有家铜火锅,非常有名。吃过一次后,陈耀杰也想开一家。为了能学到火锅店的技术,他一个月连续去吃了27次,直到和厨师成了朋友,还把厨师请到自己家里吃饭,讨教经验。2015年初,陈耀杰在太原娄烦租了一间三室一厅的房子,也开始卖铜火锅,因为位置偏,连房东都不放心他开饭店,但陈耀杰凭着自己的努力依然成功了,8张桌子几乎天天爆满。
  “那年春节,我父母带着儿子,还有弟弟妹妹从洛阳回来,家里住了七天,没吃上一顿火锅,还得天天店里帮忙。”说起火锅店,陈耀杰满脸的笑容:“生意虽小,但是很开心。”说起生意成功的秘诀,陈耀杰说,“以人为本,诚信为本,不能把挣钱当成唯一目的,先做事,事做好了,挣钱就是水到渠成的。”
  陈耀杰的身上,有一股“劲儿”,是军人的干脆利落,也是晋商特有的“执著”精神,他说自己就是“搞啥钻啥爱啥”。
  凭着这股“劲儿”,辗转几年后,陈耀杰再次回到洛阳,继续开饭店,店名就叫“晋此一家”,寓意山西人都是一家人。
  这家店的装修完全是山西大院风格,为了贴近真实,他一趟趟去祁县乔家大院,拍照手绘临摹,回到洛阳又亲自指挥工人施工,一点点的让它靠近家乡。陈耀杰的店里,菜品也是地道山西味道,“我们是全家总动员,山西菜是弟弟在炒,面点是老妈做,炒菜的醋是专门从清徐老家运来的。希望来吃饭的老乡,进门就有回家的感觉。”
  “出来这些年,太能明白老乡的重要了。”陈耀杰说,尤其是今年这个特殊情况,能坚持到现在缓过劲儿来,全靠着山西老乡们和晋商会的支持。
  今年春节,陈耀杰原准备大干一场,他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来储备食材。“不想,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原本订好的280多桌全部退订金不说,准备的食材都用不上了。”陈耀杰说,当时他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得知他的情况后,晋商会老乡都来想办法帮忙。后来经过政府批准、社区报备,陈耀杰承担了给医护人员送员工餐的工作,一天一百多份,这样才慢慢熬了过来。在晋商会的协调下,陈耀杰的房东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也给了他极大的支持。
  即便是自己最难的时候,陈耀杰依然没有忘记老家,积极响应商会号召,给山西捐赠口罩等医疗物资。他说自己再难也不至于吃不上饭,稍微紧巴点,省下的就能给家乡出点力。一万两万大钱没有,一百两百总是能拿出手的,要永远记得自己是个党员,是咱山西人。
  陈耀杰说,他年少参军,文化程度不高,他理解的晋商精神,就是实实在在做事。这两年生意不好做,有些饭店为了降低成本,把用猪肉做的菜换成了鸡肉,但陈耀杰坚决不换,“咱山西人在洛阳名声很好,我不能丢大家的脸。”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20/10/658.html
上一篇:全民共享:“一证在手、阅遍三晋”
下一篇:山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美好生活添彩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同学情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家乡腊月的味道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又见忻州古城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好好过端午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史记 袁隆平列传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