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是一座有着28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曾是两位皇帝、16位宰相的诞生地,诸葛亮在此成就雄才大略,还有王粲登楼而赋、孟浩然吟诵《春晓》、米芾狂癫挥毫。这里更是万里茶道的汉水中枢,曾经的襄阳城内日日生意兴隆,夜夜灯火辉煌,是商贾云集、货流通畅的商品集散地。
当年,携货北上的晋商,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20多天,到达樊城,然后换体积小些的商船,继续北上,驶入狭窄的唐白河,到达河南南阳府赊店镇(今社旗县)。至此,“万里茶道”的水路运输达到尽头,茶货上岸,改起高脚(骡马驮运)行走陆路。
出钱出力 晋商参与襄阳城建
9月23日下午,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在襄阳文化学者李治和、李秀桦以及晋商后人冀宏强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汉江以北的樊城区,寻找明清时期“万里茶道”上晋商留下的印迹。
首先到达的是位于汉江之畔的米公祠,这里原名米家庵,是为了纪念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很富有创造性。
李治和说,来到米公祠不仅因为米芾祖籍山西,更是为了在这里找到明清时期晋商参与襄阳城市建设的印迹。米公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他碑刻145碣。此外,这里的碑林中还存放着许多与襄阳历史文化相关的碑刻。
在李秀桦的指引下,采访团找到一块《襄城新堤记》石碑,“道光八年(1828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襄阳大堤,将原来的土堤修成石堤,而且把码头建成了踏步式石砌码头,工程历时两年,这块碑就是道光10年刻的。”李秀桦说,当时为了修缮大堤,很多官员、百姓、商人都参与了捐款,在另一块捐款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陕馆共捐钱叁千柒百壹拾贰串九百文”字样,因捐款数额较大,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另一块捐款石碑上,采访团看到了“复盛宇”“许万盛”“孙清盛”等字样。冀宏强介绍:盛宇、万盛、清盛是晋商的商号,复、许、孙则是掌柜(账房)的姓氏。
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冀复盛”“齐合盛”等字样,同样都是晋商商号,“其中就有我们冀家商号。”冀宏强自豪地说。
31座老码头 见证襄阳昔日繁华
出了米公祠,马路正对面就是“千福码头”,又称“米公祠码头”。
李秀桦说,襄阳共有码头31个,其中汉江南岸的襄城有9座,分别建成于明清时期,用条石垒砌而成,分别为檀溪、罗家、夫人城、临汉门(小北门)、官亭、铁桩、拱宸、长门、闸口;樊城码头共22个,依汉江北岸而建,分别为火星观、米公祠、大码头、龙口、公馆门、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岘亭、余家巷、莫家巷、官码头、占吉庙、五显庙、回龙寺、汉阳书院、基峨巷、苏家巷、湖南馆、马道口、梯子口、迎旭门。采访团所处的“千福码头”便是其中之一。
采访团专家、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说,明清时期,樊城是汉水流域重要的商埠和集散中心,所以,晋商纷纷来此驻扎,开店经营,南来北往的晋商贩运船只也要在这里停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这两句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均生动再现了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现如今部分码头依然在使用,只是不再进行货运,更多的是客运和旅游服务,游船、画舫停靠十分便利,“乘游船可以夜游汉江,灯光艳丽,景色很美。”李秀桦说。
沿大堤一路向东,采访团一行依次路过了“大码头”“龙子口码头”“公馆门码头”等,可以看到这些码头边的条石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石头的拴船孔从清朝沿用至今,依然牢牢地拴着停靠的船只。
“公馆门”码头的下面,有一块“民不能忘”的石匾,当年已经调任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为重修襄阳大堤,再次回到襄阳,没想到五个月后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各方人士自发捐资修建郑公祠,并留下这块石匾。
据介绍,2019年3月,“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襄阳的遗产点,除了临江的古城墙,就是这汉江两岸众多的条石码头。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码头”作为古遗迹类,赫然在列。这既是襄阳两岸所有古码头的统称,也是对整个汉水码头的褒奖。
山陕会馆 襄阳的“金銮宝殿”
出了“公馆门”码头,沿大堤继续向东,便是汉江大桥,这座始建于1970年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彻底改变了汉江两岸靠渡船通行的历史,当地人习惯叫它“一桥”。
顺着桥北东路往北不远,便来到了襄阳市二中,穿过操场往右一转,采访团一行终于见到了期盼以久的被襄阳民间称为“金銮宝殿”的山陕会馆。
从武夷山一路走来,“山陕会馆”这个词语,曾无数次出现,它是江西铅山石塘古镇里的一处新房;是河口古镇里的一块石匾;是武汉汉正街博物馆里的一块地界碑;是天门岳口码头边一栋白色建筑物……直到这一刻,它才真正具象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气宇轩昂的前殿两侧,左右分布着高台式的钟楼与鼓楼,歇山顶,四角高翘,方形藻井,斗拱为网状,榫卯结构十字架接的严谨工艺,沉稳睿智,令人叹服。
此时正值课间休息,一边是操场上嬉闹的学生,一边是“碧瓦飞甍千年魂,雕梁画栋载昆仑”的精美绝伦,让人恍惚穿梭于两个时空。
随行的专家告诉采访团记者:上世纪30年代,会馆声势日渐衰败,这里被有效利用,创办了“樊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后改为“襄樊第一小学”,继而创办“襄樊市中学”,上世纪50年代改为“襄樊市二中”。山陕会馆见证了襄阳市二中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会馆也因为一直被教书育人的校园所包围,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护。1983年,山陕会馆被襄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湖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进入殿内,梁枋之上的彩绘壁画,尽现鲜艳人物及花鸟图案,分外自然清新,高雅别致。
会馆的拜殿为四柱三间硬山顶,琉璃瓦盖顶,拜殿通往正殿的雕花镂空的木门紧闭着,中式窗格古典雅致,传统浮雕生动传神。因为会馆尚在修复中,之前又曾是校舍的一部分,拜殿中依然摆放着许多桌椅板凳,应该是做过学生考场。
“山陕会馆是樊城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会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共同建造,规模之宏伟浩大,建筑之精美华丽,建筑等级之高,均居樊城各会馆之首。现在保留的面积仅是当年会馆的十分之一多点。”写过专著《襄阳会馆》的李秀桦说。
李秀桦介绍:山陕会馆装饰最大特色是琉璃材料的大量运用。琉璃瓦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因为作为供奉关帝的庙宇,建筑规格较高,而山西又是琉璃的故乡,得地主之利,其建筑构件应该是从山西长途运输而来。
“听老人们说过,当年为了修襄阳和社旗的山陕会馆,我们介休当地建了专门的琉璃窑。”冀宏强说,据他了解,不仅是琉璃,许多砖雕木雕都是从山西运过来的,“就凭这点,也能说明咱晋商当年生意做得有多大。”
会馆的拜殿与正殿之间的南北山墙上,或立或嵌入有12块造型雍容大方的碑刻,主要记载了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
李秀桦说,山陕会馆内的石碑一共有17通,他曾经数次来到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下来,经整理这些文献共两万多字,是研究山陕会馆历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经济贸易史、与汉水流域其他地方会馆和商号关系的珍贵文献资料。
随后,在专家们的引导下,采访团一行又绕行至山陕会馆正门,只见大门两边琉璃八字影壁,壁心有团花双龙戏珠、莲花童子浮雕,右壁有红日高照及十二神明浮雕,左壁有皓月当空及十二月将浮雕,四角有象征福寿的蝙蝠瑞兽浮雕。影壁前一对青石狮,雕工精细,活泼可爱。
呼吸着金秋桂花的郁香,仰望着琉璃的辉煌,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山陕商人在樊城商埠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豪情。然而“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无论走到多远,游子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走访过程历时一小时有余,采访团对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至结束时,共有99.4万人次浏览,诸多网友留言互动,纷纷表示跟随采访团的脚步,收获满满。
当年,携货北上的晋商,离开汉口,经天门岳口,逆水行舟20多天,到达樊城,然后换体积小些的商船,继续北上,驶入狭窄的唐白河,到达河南南阳府赊店镇(今社旗县)。至此,“万里茶道”的水路运输达到尽头,茶货上岸,改起高脚(骡马驮运)行走陆路。
出钱出力 晋商参与襄阳城建
9月23日下午,重走晋商万里茶路采访团一行,在襄阳文化学者李治和、李秀桦以及晋商后人冀宏强等人的陪同下,来到汉江以北的樊城区,寻找明清时期“万里茶道”上晋商留下的印迹。
首先到达的是位于汉江之畔的米公祠,这里原名米家庵,是为了纪念宋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而建。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很富有创造性。
李治和说,来到米公祠不仅因为米芾祖籍山西,更是为了在这里找到明清时期晋商参与襄阳城市建设的印迹。米公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他碑刻145碣。此外,这里的碑林中还存放着许多与襄阳历史文化相关的碑刻。
在李秀桦的指引下,采访团找到一块《襄城新堤记》石碑,“道光八年(1828年),襄阳知府郑敦允修襄阳大堤,将原来的土堤修成石堤,而且把码头建成了踏步式石砌码头,工程历时两年,这块碑就是道光10年刻的。”李秀桦说,当时为了修缮大堤,很多官员、百姓、商人都参与了捐款,在另一块捐款石碑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山陕馆共捐钱叁千柒百壹拾贰串九百文”字样,因捐款数额较大,排在非常靠前的位置。
另一块捐款石碑上,采访团看到了“复盛宇”“许万盛”“孙清盛”等字样。冀宏强介绍:盛宇、万盛、清盛是晋商的商号,复、许、孙则是掌柜(账房)的姓氏。
还有一块石碑上有“冀复盛”“齐合盛”等字样,同样都是晋商商号,“其中就有我们冀家商号。”冀宏强自豪地说。
31座老码头 见证襄阳昔日繁华
出了米公祠,马路正对面就是“千福码头”,又称“米公祠码头”。
李秀桦说,襄阳共有码头31个,其中汉江南岸的襄城有9座,分别建成于明清时期,用条石垒砌而成,分别为檀溪、罗家、夫人城、临汉门(小北门)、官亭、铁桩、拱宸、长门、闸口;樊城码头共22个,依汉江北岸而建,分别为火星观、米公祠、大码头、龙口、公馆门、林家巷、左家巷、邵家巷、望岘亭、余家巷、莫家巷、官码头、占吉庙、五显庙、回龙寺、汉阳书院、基峨巷、苏家巷、湖南馆、马道口、梯子口、迎旭门。采访团所处的“千福码头”便是其中之一。
采访团专家、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张维东介绍说,明清时期,樊城是汉水流域重要的商埠和集散中心,所以,晋商纷纷来此驻扎,开店经营,南来北往的晋商贩运船只也要在这里停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这两句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句,均生动再现了襄阳“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现如今部分码头依然在使用,只是不再进行货运,更多的是客运和旅游服务,游船、画舫停靠十分便利,“乘游船可以夜游汉江,灯光艳丽,景色很美。”李秀桦说。
沿大堤一路向东,采访团一行依次路过了“大码头”“龙子口码头”“公馆门码头”等,可以看到这些码头边的条石依稀还是当年的模样,石头的拴船孔从清朝沿用至今,依然牢牢地拴着停靠的船只。
“公馆门”码头的下面,有一块“民不能忘”的石匾,当年已经调任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为重修襄阳大堤,再次回到襄阳,没想到五个月后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各方人士自发捐资修建郑公祠,并留下这块石匾。
据介绍,2019年3月,“万里茶道”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作为襄阳的遗产点,除了临江的古城墙,就是这汉江两岸众多的条石码头。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襄樊码头”作为古遗迹类,赫然在列。这既是襄阳两岸所有古码头的统称,也是对整个汉水码头的褒奖。
山陕会馆 襄阳的“金銮宝殿”
出了“公馆门”码头,沿大堤继续向东,便是汉江大桥,这座始建于1970年的公铁两用特大桥,彻底改变了汉江两岸靠渡船通行的历史,当地人习惯叫它“一桥”。
顺着桥北东路往北不远,便来到了襄阳市二中,穿过操场往右一转,采访团一行终于见到了期盼以久的被襄阳民间称为“金銮宝殿”的山陕会馆。
从武夷山一路走来,“山陕会馆”这个词语,曾无数次出现,它是江西铅山石塘古镇里的一处新房;是河口古镇里的一块石匾;是武汉汉正街博物馆里的一块地界碑;是天门岳口码头边一栋白色建筑物……直到这一刻,它才真正具象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只见气宇轩昂的前殿两侧,左右分布着高台式的钟楼与鼓楼,歇山顶,四角高翘,方形藻井,斗拱为网状,榫卯结构十字架接的严谨工艺,沉稳睿智,令人叹服。
此时正值课间休息,一边是操场上嬉闹的学生,一边是“碧瓦飞甍千年魂,雕梁画栋载昆仑”的精美绝伦,让人恍惚穿梭于两个时空。
随行的专家告诉采访团记者:上世纪30年代,会馆声势日渐衰败,这里被有效利用,创办了“樊城第一中心国民小学”,后改为“襄樊第一小学”,继而创办“襄樊市中学”,上世纪50年代改为“襄樊市二中”。山陕会馆见证了襄阳市二中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会馆也因为一直被教书育人的校园所包围,最大限度地得到了保护。1983年,山陕会馆被襄阳市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湖北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拾级而上,进入殿内,梁枋之上的彩绘壁画,尽现鲜艳人物及花鸟图案,分外自然清新,高雅别致。
会馆的拜殿为四柱三间硬山顶,琉璃瓦盖顶,拜殿通往正殿的雕花镂空的木门紧闭着,中式窗格古典雅致,传统浮雕生动传神。因为会馆尚在修复中,之前又曾是校舍的一部分,拜殿中依然摆放着许多桌椅板凳,应该是做过学生考场。
“山陕会馆是樊城保存状况最好的一座会馆,其历史可追溯到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由山西、陕西两省商人共同建造,规模之宏伟浩大,建筑之精美华丽,建筑等级之高,均居樊城各会馆之首。现在保留的面积仅是当年会馆的十分之一多点。”写过专著《襄阳会馆》的李秀桦说。
李秀桦介绍:山陕会馆装饰最大特色是琉璃材料的大量运用。琉璃瓦在古代只有皇家建筑才能使用,因为作为供奉关帝的庙宇,建筑规格较高,而山西又是琉璃的故乡,得地主之利,其建筑构件应该是从山西长途运输而来。
“听老人们说过,当年为了修襄阳和社旗的山陕会馆,我们介休当地建了专门的琉璃窑。”冀宏强说,据他了解,不仅是琉璃,许多砖雕木雕都是从山西运过来的,“就凭这点,也能说明咱晋商当年生意做得有多大。”
会馆的拜殿与正殿之间的南北山墙上,或立或嵌入有12块造型雍容大方的碑刻,主要记载了会馆的历史沿革、关公崇拜、清代山陕籍商人在襄阳的经商活动。
李秀桦说,山陕会馆内的石碑一共有17通,他曾经数次来到这里,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下来,经整理这些文献共两万多字,是研究山陕会馆历史沿革、形制和功能、经济贸易史、与汉水流域其他地方会馆和商号关系的珍贵文献资料。
随后,在专家们的引导下,采访团一行又绕行至山陕会馆正门,只见大门两边琉璃八字影壁,壁心有团花双龙戏珠、莲花童子浮雕,右壁有红日高照及十二神明浮雕,左壁有皓月当空及十二月将浮雕,四角有象征福寿的蝙蝠瑞兽浮雕。影壁前一对青石狮,雕工精细,活泼可爱。
呼吸着金秋桂花的郁香,仰望着琉璃的辉煌,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山陕商人在樊城商埠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豪情。然而“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无论走到多远,游子的心总是牵挂着故乡。
值得一提的是,整个走访过程历时一小时有余,采访团对全程进行了网络直播,至结束时,共有99.4万人次浏览,诸多网友留言互动,纷纷表示跟随采访团的脚步,收获满满。
相关标签:无
相关文章
- 同学情
-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 家乡腊月的味道
-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 又见忻州古城
-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 好好过端午
-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 史记 袁隆平列传
-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