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年轻的时候,常听人们说,人到老的时候,总是想怀旧。那时,因为年轻没有什么感觉,虽然偶尔也会想想过去的时光,但只是想一想就过去了,有时还不屑一顾。如今,我已步入花甲之年,这种想怀旧的感觉就十分明显了。
眨眼间,人生已一个轮回。回眸眺望,走过的、经过的,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对过去痛苦的事情,这时候,想一想过去了就算了;对苦难的事情,想一想觉得总算挺过来了。虽然不会忘记,但不愿常常提起,毕竟,痛苦的和苦难的事情是酸涩的。而美好的东西则不同,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窝里深深扎根,铭记在心。比如对姥姥的想念。
我怀念姥姥、想念姥姥,不仅仅因为她是我一半血脉之源、一半生命之根,更重要的是那种亲情、温情、感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
我这个年龄段出生的人,不曾有过奶奶姥姥抢着哄、爷爷姥爷争着宠的情况,也没有长时间在双方老人的怀里滋养。我与姥姥的感情多数是由频繁的短期接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姥姥对我细微之处的关怀、关爱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姥姥的一句话、一件小事,暖在我的心上,记在我的心里,许多事一记就是一辈子。
我出生在晋北农村,我家离姥姥家有15华里路。姥姥居住的那个村子是个小村子,地处沟圪梁梁上,四面环沟,交通条件十分差。过去村里人们外出,只有村西北唯一的一条可供马车或汽车通行的路,其他方向要外出一定是过沟爬坡,十分辛苦。而我小的时候去姥姥家,就是过沟爬坡,外加羊肠小道,为的是走捷径,也为了省时间。但就这么走,去姥姥家一趟也需要大半个晌午的时间,还得出几身臭汗。
母亲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是家中唯一女儿。我是兄妹五个,排行老大,四个妹妹,是家中唯一儿子。正好,我们两个“宝贝儿”一起去姥姥家的机会就多一些。有好多次在姥姥家吃过晚饭,一家人在一起说闲话时,姥姥都指着我的下眼袋对我母亲说:“这孩子的眼袋像你像我。”是啊,就是像,强大的基因传承,因为我们的眼袋都下垂。还有一次,姥姥指着我的脚掌说,这孩子不能当兵,因为是满脚掌。别看姥姥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懂得还不少。可是,这个姥姥她真没看准,我不是纯粹的满脚掌,而且我还真的当了兵,还当了军官。
我是我们家兄妹当中的唯一男丁,又是老大,自然担子要重一些。与姥姥家的联系,我既是信使,又是联络员,还是搬运工。在我们那个地方,过时过节,都要给亲人长辈送礼,所谓的礼,在现在来说,再平常不过,可在过去,就是稀缺品,比如中秋节要送月饼,过年要送饺子,端午节要送粽子等。我小的时候,是与母亲一同前往姥姥家送礼,到我十多岁能够独立担当的时候,这项工作就由我一个人完成了。当时,礼品也是礼尚往来,有时我带回的东西比去的时候还要多。那时,我们家比姥姥家条件差一些,因此,姥姥经常补贴我们家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我就是“搬运工”。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小到大去姥姥家的机会就多一些,姥姥也更疼爱我一些。只要我去,姥姥就会把“好吃的”“好喝的”“私藏品”都拿出来给我。有时没有这些,姥姥也要给我做口吃的,让我先垫补一下,等吃饭的时候再好好吃。姥姥给我的“好吃的”不是上等品,更不是奢侈品,但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我吃上和喝上的时候,那种幸福感会遍布全身。
夏天的时候,姥爷替生产队看杏园,会捡一些落树杏,姥姥把它们集中在筐里用绳子吊在放土豆的窖里,保鲜、保凉。每当我去的时候,姥姥就从窖子里吊上来凉杏让我吃。当我在大热天吃上“冰镇”的且熟透了的流着甜水的杏的时候,那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由于我常去姥姥家,所以村里的多数人家我都去玩过,认识许多人。现在我去舅舅家,无论老的,还是同龄的,都要和我打招呼。老的说,这孩子从小就爱住姥姥家;同龄的说,我们小的时候一起玩耍过……听到这些,心里感觉很温馨。
后来随着我长大成人,参军入伍,去姥姥家的次数就少了。但是,凡回乡探亲,时间再怎么紧,我也要抽时间去看望姥姥。这既是回家前的计划,也是回家后的行程,必须的!但姥姥去世时,我因为工作没有送她最后一程,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姥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91岁高寿离世的。她生前不仅生养哺育了儿女,又哄看大了孙辈,更呵护了重孙辈,短暂地享受过四代同堂。她一辈子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不谈回报,功德无量。她寿终正寝,了无遗憾,安详离世,但她给后辈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现在,我们的村子都在公路边,我去舅舅家,开车不到二十分钟。虽然姥姥不在了,但我还会经常抽出时间去看望舅舅,因为那份感情、那份寄托、那种思念、那种无形的力量……舅舅家有姥姥的照片,每次都仿佛再看到她老人家,触景生情,让我对姥姥的思念无限绵长。
眨眼间,人生已一个轮回。回眸眺望,走过的、经过的,一幕幕、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对过去痛苦的事情,这时候,想一想过去了就算了;对苦难的事情,想一想觉得总算挺过来了。虽然不会忘记,但不愿常常提起,毕竟,痛苦的和苦难的事情是酸涩的。而美好的东西则不同,她就像一粒种子在我的心窝里深深扎根,铭记在心。比如对姥姥的想念。
我怀念姥姥、想念姥姥,不仅仅因为她是我一半血脉之源、一半生命之根,更重要的是那种亲情、温情、感情,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着我。
我这个年龄段出生的人,不曾有过奶奶姥姥抢着哄、爷爷姥爷争着宠的情况,也没有长时间在双方老人的怀里滋养。我与姥姥的感情多数是由频繁的短期接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姥姥对我细微之处的关怀、关爱形成的。实际上就是姥姥的一句话、一件小事,暖在我的心上,记在我的心里,许多事一记就是一辈子。
我出生在晋北农村,我家离姥姥家有15华里路。姥姥居住的那个村子是个小村子,地处沟圪梁梁上,四面环沟,交通条件十分差。过去村里人们外出,只有村西北唯一的一条可供马车或汽车通行的路,其他方向要外出一定是过沟爬坡,十分辛苦。而我小的时候去姥姥家,就是过沟爬坡,外加羊肠小道,为的是走捷径,也为了省时间。但就这么走,去姥姥家一趟也需要大半个晌午的时间,还得出几身臭汗。
母亲在家中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弟弟,是家中唯一女儿。我是兄妹五个,排行老大,四个妹妹,是家中唯一儿子。正好,我们两个“宝贝儿”一起去姥姥家的机会就多一些。有好多次在姥姥家吃过晚饭,一家人在一起说闲话时,姥姥都指着我的下眼袋对我母亲说:“这孩子的眼袋像你像我。”是啊,就是像,强大的基因传承,因为我们的眼袋都下垂。还有一次,姥姥指着我的脚掌说,这孩子不能当兵,因为是满脚掌。别看姥姥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懂得还不少。可是,这个姥姥她真没看准,我不是纯粹的满脚掌,而且我还真的当了兵,还当了军官。
我是我们家兄妹当中的唯一男丁,又是老大,自然担子要重一些。与姥姥家的联系,我既是信使,又是联络员,还是搬运工。在我们那个地方,过时过节,都要给亲人长辈送礼,所谓的礼,在现在来说,再平常不过,可在过去,就是稀缺品,比如中秋节要送月饼,过年要送饺子,端午节要送粽子等。我小的时候,是与母亲一同前往姥姥家送礼,到我十多岁能够独立担当的时候,这项工作就由我一个人完成了。当时,礼品也是礼尚往来,有时我带回的东西比去的时候还要多。那时,我们家比姥姥家条件差一些,因此,姥姥经常补贴我们家一些粮食和生活用品,我就是“搬运工”。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从小到大去姥姥家的机会就多一些,姥姥也更疼爱我一些。只要我去,姥姥就会把“好吃的”“好喝的”“私藏品”都拿出来给我。有时没有这些,姥姥也要给我做口吃的,让我先垫补一下,等吃饭的时候再好好吃。姥姥给我的“好吃的”不是上等品,更不是奢侈品,但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当我吃上和喝上的时候,那种幸福感会遍布全身。
夏天的时候,姥爷替生产队看杏园,会捡一些落树杏,姥姥把它们集中在筐里用绳子吊在放土豆的窖里,保鲜、保凉。每当我去的时候,姥姥就从窖子里吊上来凉杏让我吃。当我在大热天吃上“冰镇”的且熟透了的流着甜水的杏的时候,那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
由于我常去姥姥家,所以村里的多数人家我都去玩过,认识许多人。现在我去舅舅家,无论老的,还是同龄的,都要和我打招呼。老的说,这孩子从小就爱住姥姥家;同龄的说,我们小的时候一起玩耍过……听到这些,心里感觉很温馨。
后来随着我长大成人,参军入伍,去姥姥家的次数就少了。但是,凡回乡探亲,时间再怎么紧,我也要抽时间去看望姥姥。这既是回家前的计划,也是回家后的行程,必须的!但姥姥去世时,我因为工作没有送她最后一程,成为我终身的遗憾。
姥姥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91岁高寿离世的。她生前不仅生养哺育了儿女,又哄看大了孙辈,更呵护了重孙辈,短暂地享受过四代同堂。她一辈子默默奉献,不求索取,不谈回报,功德无量。她寿终正寝,了无遗憾,安详离世,但她给后辈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现在,我们的村子都在公路边,我去舅舅家,开车不到二十分钟。虽然姥姥不在了,但我还会经常抽出时间去看望舅舅,因为那份感情、那份寄托、那种思念、那种无形的力量……舅舅家有姥姥的照片,每次都仿佛再看到她老人家,触景生情,让我对姥姥的思念无限绵长。
相关标签:无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20/07/647.html
上一篇:“136”安全管理模式让企业如虎生翼
下一篇:洪洞大槐树景区上演“打铁花”
上一篇:“136”安全管理模式让企业如虎生翼
下一篇:洪洞大槐树景区上演“打铁花”
相关文章
- 同学情
-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 家乡腊月的味道
-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 又见忻州古城
-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 好好过端午
-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 史记 袁隆平列传
-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