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42年,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在晋绥边区先后诞生了大众、湫水、人民剧社。1945年底,由这三个剧社合并组成了晋绥边区吕梁军区吕梁剧社。1953年4月22日改编为山西省人民话剧团。1984年11月20日改编为山西省话剧院。在战争年代,省话的同志走上舞台能演戏,拿起锄头去种田,扛起枪杆上前线。他们不仅是演职人员,还是战士、护士、工作队、宣传员、劳动英雄、支前模范。解放后,他们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本领。由吕梁剧社至今,已经走过了72年的岁月,省话的演职人员秉承优良的革命传统,为创造优秀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的文化需要而全心全意地紧踏时代的节拍拼搏奋进。舞台精品背后,他们孜孜以求,慧眼独具,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发现、挖掘人才,为我省话剧的继往开来贡献力量,值得称颂。
一
说到历史话剧,大家熟知的就是《立秋》。这部由山西省话剧院创作演出的历史话剧,包揽了中国话剧界所有重大奖项,目前已经演出759场,久演不衰,被誉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2016年12月27日晚,《立秋》第19次进京、759场演出在中央党校礼堂举办。该剧讲述的是在民国初年的动荡时局下,面对新兴银行的冲击,山西丰德票号马洪瀚家族深陷困境,为保住信誉,恪守祖训不惜血本散尽家财,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到彻底没落的故事,展现了晋商诚信为本、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突出了国运衰微时期改革创新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结局。
马洪瀚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今年70岁的董怀玉先生从57岁演到现在,尽管早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还是始终如一地和《立秋》一起走过13个春秋,足迹遍布海内外,当每个人都熟知了这张“马洪瀚”的面庞,熟悉了“马洪瀚”洪亮的、中气十足的声音,董怀玉就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为《立秋》的一个象征。
二
1月19日,记者采访了这位年届七旬仍然豪情不减的老先生,电话里传来的依旧是先生满怀激情、浑厚有力的声音。忆起过往岁月,董先生回顾了和省话结缘的陈年往事。
董怀玉原籍山东平原,父母亲在建筑单位工作,他从小跟着到处走。1964年,从广西柳州来到运城,参加工作,之后,调到临汾钢铁厂。在临钢的宣传队从事文艺活动,京剧、小话剧、舞蹈、器乐、二胡、曲艺、相声、山东快书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1979年,省话去临汾演出剧目《黄河恩仇记》,演出过程中,董怀玉正在临汾工人文化宫业余排节目,他们搞了一个小话剧,邀请省话资深导演姚大石和老演员任道现场观摩给提意见。两位老师到场时,董怀玉当时并没有演出,只是负责接待。当时姚大石导演不看演出,只盯着董怀玉看。过了两天,临汾总工会的人来到董怀玉家里,说省话导演看上他了,让他去省话演出团驻地见导演。董怀玉去了。话剧团团长彭毅,还有姚大石导演,对董怀玉说:“我们单位缺人,虽然没看你演出,但看你说话、个头、气质、嗓音、形象非常好,想不想到我们这儿来?”
之后没几天,董怀玉他们排了戏,要参加全省文艺表演,来到太原,董怀玉去了省话。省话临时组织了一个考官团,在一个办公室里考试。之前董怀玉看过省话的剧目《于无声处》,董怀玉便表演了戏中一个角色,并请任道老师一起演剧中的一个片断,又表演了电影《创业》中的华程政委作报告。
董怀玉说:“其实我当时并没做好思想准备,既然省话邀请,也没有压力,只是想鉴定下自己的实力。”结果一考完,马上就要办借调函,先借调过来演戏。董怀玉那时已经32岁,放心不下家里老人孩子,回家后便没理会。过了一段时间,省话又派人到临钢,极力要把他借调走。当时国家刚下了调整工资政策,董怀玉说等调整完工资再说。上世纪80年代初,省话再一次派人过去,和临钢领导协商,一个借调函,先把董怀玉借调到省话。1981年3月1日,董怀玉正式来省话报到。
三
“文革”时,省话不少演员被下放到吕梁山,后来落实政策,人才流失,走了很多人。省话从厂矿、社会上招来20多人,还招了一批学生,董怀玉他们招过来后,因有底功,直接演戏。
到省话后,演的第一部戏是《危险的旅行》,董怀玉在戏里演男主角,这也是省话第一部武打戏。董怀玉每天下午到体育馆接受拳击和武术训练,上午和晚上在剧院里排戏。首演以后,得到大家认可,那场戏在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前后演了170多场。以后又陆续拍了《刘胡兰》《朱小彬》《爱的风采》《特别记者》《孔繁森》《元朝帝师八思巴》,董怀玉在戏里演的都是主要角色。2003年底,《立秋》制作人、时任省话院长贾茂盛给了董怀玉《立秋》剧本。之后,开始跟着导演陈颙排演《立秋》。到如今演了十三周年,非常提神。董怀玉认为:《立秋》是话剧艺术的回归,不管到哪里,都特别受欢迎。戏里的男主角虽然是保守派,但是晋商精神的传播者,他特别注重挖掘男主角身上闪光的东西,让“马洪瀚”和《立秋》一起成为一个品牌。
省话剧院院长张凯介绍:2002年岁末,在省委宣传部有力支持下,经过省内外专家和领导数十次研讨,剧本先后九易其稿,作为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省话剧院以创作演出话剧《立秋》为突破口,用精品生产带动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立秋》艰辛的创作生产过程,就是省话剧院机制创新的破冰之旅。《立秋》自2004年4月27日首演以来,所到之处,无一不引起轰动,被称为“新世纪中国话剧的里程碑”。
链接:1949年1月9日《晋绥日报》文章《看了“三打”的演出以后》:“特别应提到的,是剧中一些主要演员同志的成就。他们对剧中人物思想的钻研揣摩,人物性格的精神刻画,使得这些人物在舞台上的活动是那样的真实与合理。”省话剧院的几代演职人员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紧跟时代步伐,排演过近五百部古今中外戏剧。上世纪80年代以来,省话剧院除了排演话剧之外,还创作拍摄了近200部集电视剧。今年,省话剧院计划将话剧《立秋》拍成电视剧。
- 同学情
-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 家乡腊月的味道
-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 又见忻州古城
-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 好好过端午
-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 史记 袁隆平列传
-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