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新闻文化评论演艺院团文物特产钩沉非遗汽车艺苑历史娱乐画家书法家旅游游记收藏美食
亿点网 > 文化 > 正文

根祖乳泉在窘境中流淌滞缓

发布时间:2019-06-13 22:10  |  来源:亿点网  |  作者:邢兆远
  ——对山西省吉县人祖山文化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神奇、神秘、神圣的人祖山,偎依着黄河,拥抱着黄土,为孕育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一位学者站在位于山西省吉县的人祖山之巅如此赞叹。如今,人祖山神秘的面纱已被掀起,专家、学者历时近四十载,从河谷山脊、庙宇古寺、洞穴祭台、石器陶片、岩画人骨、传说神话中,探究证实这里为“中华文明主根系之根所在”。
 
      拥抱人祖山会感受到“中华之根”的温热,吸允到汩汩流淌的“人祖文化”之乳泉。可惜的是,目前“人祖山文化”正经受“世俗乱象”的困扰:对文化基因的冷漠,体制机制的弊端,浮躁氛围的缠绕,纷繁争议的喧闹……使这座神圣之山陷入寂寥的窘境。
 
奥秘破解,浮躁之尘雾依然不散
   
      位于黄河中游的人祖山,面积203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772.4米,山势雄伟,风景瑰丽,植物群落丰富。据统计,山中庙宇约200余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娲皇宫”和“伏羲皇帝正庙”。自古以来,这里是国内唯一享誉“人祖山”名字的山脉,是因女娲和伏羲而得名的。
   
      据史料记载,万年前地球气候变暖 ,冰川大面积融化,导致洪水泛滥,淹没了海拔千米以下的陆地。当时生活在柿子滩一带的人类部落,因躲避洪水而登上了千米以上的人祖山,聚集于水獭坪、造化坪及附近地带求生。
 
      生活环境剧变,先民部落改变流动觅食的生存方式而定居下来,由采集植物果实到种植植物进行生产,由随杀随吃兽类到圈养兽类,从“杂交乱婚”、“走婚制”到“对偶婚姻”,并逐渐认识到方位 、四象(东南西北)、昼夜冷暖 、季节更替;面对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威力,及族人不断生老病死现象,产生出敬畏与恐惧心理,便以意念来礼拜与祭祀祖先和上帝。
 
      考古学家苏秉琦在《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一书中指出:“在中华大地文明的火花中,这里是升起最早最光亮的地带,是中华文化总根系中最重要的直根系”。数千年来,女娲和伏羲一直是中华儿女崇拜的始祖,在源远流长的口头传说和浩如烟海的典籍中,始终是以神的形象出现。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专家、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女娲是人,不是神”的论断。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说,我国的女娲文化研究已形成共识,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女娲,即在原始社会里某些母系氏族里的女首领。
 
      这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80年代考古学者发现了位于人祖山南麓的“柿子滩古人类文化遗址群 ”,以历史最悠久、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原地埋藏震动了考古界。2000年,对遗址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调查和定量阶梯式深度发掘,发现了史前多个层面的古人类活动遗存。2011年,考古专家对人祖山娲皇宫内外的坍塌堆积物进行了过筛查考,发现了人骨17块,以及多块动物骨头和三块木函残片,即送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作C14年代测定,测定结果显示人骨为距今6280年,既女娲、伏羲生活的年代。学者王增永考证,皇帝始为女祖,史前母系社会的首领女娲被公认为“皇帝”既“娲皇”,也就是说“皇帝”称号最早是指女娲先祖。
 
     万古之谜被揭开:女娲、伏羲是人不是神。2012年,人祖山“惊现女娲遗骨”的新闻,震惊了海内外,顿时风波骤起,引起舆论一片哗然,惊异、怀疑、质问、讥讽之声铺天盖地而来。否定者居多,认为“史前文明”没有文字记载,中国上古史一般只从商代讲起,商代以前只是传说而非信史。多数权威专家、学者的回答是,没有文字为载体的史前文化,是通过古人遗留下的岩画岩刻 、图案符号 、出土文物 、祭祀仪式和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到今天的,传说不等于神话,传说是口传的历史。
 
      时至今日,对于“根祖文化”,“疑古派”没有将它排斥掉,而考古学、历史学、文化学又没有真正将其体系构建起来。而权威部门的引导又缺位,造成人们的模糊认识,导致众多人将信将疑。众多专家、学者们强调,女娲、伏羲代表一个时代,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出现若干个女娲、伏羲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而作为“文化主根系”上的人祖山女娲作为人祖的地位难以动摇。
 
价值显现,寂寞之境况改变迟缓
   
      被历史烟尘深埋的人祖圣山,已显现出真实面貌。考古发掘出的石磨盘、磨石和石磨棒,还有细石器、造火工具,以及残存的植物淀粉等众多遗迹证实,女娲、伏羲时代的人类已开始了“垦田地,种桑谷”的生产活动,对野生植物的果实采集后,除食用外再进行人工种植。同时,出土的石簇、矛头、细石页、连接木杆等复合工具等,证实他们开始“事狩猎,养畜禽”,对猎来的动物进行人工饲养繁殖。专家们说。这亮起的农耕文明的曙光,证实人祖山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起源地。
 
      农耕文化和定居生活促进婚姻形式的进步。在人祖山一带,依然留存着描述生殖文化的岩画,问天成婚的“穿线梁”、“滚磨沟”和“烟和崖”,成婚居住的“人祖洞房”等遗迹。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先人们也不断增长智慧与能力,孕育出婚育文明。学者孟凡仁说,人类初年的异性之间的婚配、交媾没有任何约束,处于“杂交乱婚”阶段。后来逐渐发现部族人丁繁衍不盛、婴儿存活率低皆源自“乱婚” ,便避开族内人通婚(即血缘婚)推行族外婚。经过数百年,这一带的部族人丁兴旺,逐渐强盛起来,这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婚性变革。此后又经历数百年,当东北方的东夷人迁徙南下,其中一支部族来到人祖山,经过彼此融合,又将“族外婚”推进到“族外对偶婚”,继而发展到“族外专偶婚”这一现代婚姻的雏形,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形成了人类第一批具有现代意义的家庭,使人类迈进了婚育文明的门槛。
 
      在山顶娲皇宫前的“补天台”、北房村的北斗七星庙等地方,先人们留下了立竿测影、观天测斗、构想历法,确定方位,划分四季,确定农时、创立八卦等活动的众多遗迹。从中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在生活与劳作中,居住在人祖山的先人逐步认识到太阳、月亮和星斗的位置变化与地上的气候转换,而农作物的种植、生长与收获又与气候的变换有关。他们便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浩瀚的天空,进行连续不断的观察与测定,从立杆测日中发现了时间与节令的轮回规律,从北斗七星与南斗六星的位置变化中发现了冷暖节气与阳光雨水同农耕、畜养的密切关系,发明了暗含天象与历法元素的先天八卦,从而断定人祖山是中华天文历法文明的发源地。
 
      拜天台、祭器残存……人祖山留下众多人类祭祀遗迹。专家、学者们穿越时空进行梳理探究认为,在人类的幼年时代,思维尚欠发达,认知能力低,他们对大自然以及诸多自然现象无法进行解释,对人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难以理解,认为这一切是受冥冥中某种神奇力量的控制。对自然和本身的幼稚猜想,导致了神灵观念的产生。为了悼念逝者、趋吉避凶,他们向神灵和先祖顶礼膜拜,于是祭祀行为便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祭祀对象、祭祀时间、祭祀地点、祭祀用品及处理、祭祀仪程等加以“固化”,便形成祭祀文化。在传承演变中祭祀活动成为远古人祖山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共同的信仰与精神寄托,成为子子孙孙传递不断的传统,也使人祖山成为中华祭祀文明的本源地。
 
      因此说,人祖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由婚育文明、农耕文明、天文历法文明、祭祀文明构成的“人祖山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中先导探索、坚韧追求、顽强拼搏、宽厚仁和的精神,为当今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范本。然而在当今社会浮躁烟尘中,在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中,在世俗不断地庸俗化中,人祖文化依然藏在深处,知者不众,显得寂寞冷落,正所谓“门前冷落车马稀”。
 
根治弊端,政府之引导形成合力
 
      近年来,当地聘请了考古、历史、文博、文化、园林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华人祖文化研究会,专题研究与开发人祖文化。依照原貌修复了人祖庙中的娲皇宫、伏羲皇帝正庙、玄武大帝庙,建造了由窑洞组成的忘忧山庄,在蜿蜒山涧中开挖出碧水荡漾的琴、瑟、笙湖;在山间架起了“七彩鹊桥”……为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这些努力收效甚微,人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依然处于滞缓状态。
 
      以全社会视阈审视当前的“人祖山境遇”,不难发现浮躁社会心态在缠绕,浅薄意识对根祖文化持冷漠态度。在笔者调研中发现,不少人思想混乱,心理失重,对文化的需求只满足于浅薄庸俗的感官刺激,所以对文化的“根”与“本”视而不见;不少人肤浅地认为,“根祖文化”不过是形而上、虚而玄、泛而空,离自己太遥远。有的人认为,文化不过是经济的附属、产业的点缀、甚至是财政的包袱,从而看不见根祖文化对当代人的感化、陶冶、激励、鼓舞的作用。在富有文化内涵的民族特有的节日中,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只是图热闹,引来所谓的“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在流行起来。在游览观光时,很少有人以文化视角去观照人祖山的人文与自然景观,认识不到“人祖精神”对当今经济社会发展会起到引领、推动的意义……凡此种种,人祖山自然会受到冷遇。
 
      急功近利的心态引发人们对物质的占有欲望,从市场竞争延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顾眼前利益,把名人遗址当作“摇钱树”。基于此,文化遗产争夺在各地硝烟四起。黄帝、炎帝、舜帝、大禹故、庄子、墨子、牛郎织女等故里之争,此起彼伏。对女娲、伏羲故里的争夺战也相继在各地燃起,各地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政府、学界、商家推波助澜,“羊群意识”使社会各界纷纷参与。社会学权威人士认为,若是以功利为目的演变为一场经济效益的“争夺战”,置膜拜祖先、传承文明而不顾,是对历史的伤害,对文化的亵渎,也是地方政府形象的自损。如何治理这种乱象,需要政府发挥良性引导作用,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去认证确认,媒体进行强势传播,在全社会形成氛围,从而引导民众唤醒“文化自觉”。但是目前,缺少科学规范的“体制机制架构”,致使“认证与引导”缺位。正因如此,作为““华夏文明之主根系所在”的人祖山自然陷入尴尬,其传播与开发也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干扰。
 
      目前,人祖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大多是属于民间行为,推力微弱。各界有识之士恳请,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人祖文化的研究与开发,组建权威课题小组,邀请各方面的权威专家,共同研究人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设计科学的开发和宣传路径。同时,依靠政府的引导力和推动力,着力破解关键难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使根祖文化的乳泉在当代流淌出蓬勃生机的旺盛活力。
本文链接:https://www.ydwsx.com/article/culture/2019/06/555.html
上一篇:​人祖山赋
下一篇:追梦人祖山
相关图集
相关文章
同学情
老同学王钢印因事自晋来京,我正好也在京,京中老同学吴献斌约我俩去游清东陵,并打电话问天津杨巨平同学归国否,听说回来了,就决定从遵化去看他。车一上路,我不知怎么就想起... 文化 2022-01-02 21:56:01
家乡腊月的味道
桌上的日历像风吹似的呼呼呼365页就掀到头。这不又进入腊月,每当此刻,我就想起家乡腊月的味道。我的家乡在山西的最南边,西傍黄河古称河东。是舜帝、禹王的故里;忠、勇、仁、... 文化 2022-01-02 20:13:47
又见忻州古城
2021年12月11日,大雪节气后的第四天。上午10时,我随太原中学教师忻州古城文化考察团来到忻州古城文化考察。这个季节的北方城市—忻州,已经是挺冷了,但是大家热情高涨,全然不... 文化 2022-01-01 21:20:28
好好过端午
今天端午。夏雨洗过的傍晚,粽叶分外香,香在鼻尖,甜在舌尖。端午不游山不玩水,再不多吃几个粽子,就是辜负了节日的美意!每逢端午祭屈原,总有几分悲壮凄美,两千多年依然丝... 文化 2021-06-14 21:07:16
史记 袁隆平列传
袁公隆平者,九江柴桑人也,庚午(1930)年生北平。当隆平之生也,国家扰攘,四海不宁,其明年,日寇拔奉天,旋陷三省,兵锋直指燕蓟。隆平因从父母南渡,过黄淮,穿长江,憩于江... 文化 2021-05-25 22:40:51